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郑泰森:应实现河南比较优势最大化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10 14:52:05   来源:新浪河南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访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

  河南的比较优势可以分为三类:发展形成的优势,如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交通;天然和传统延续形成的优势,如人力资源和文化;潜力优势,如内需市场、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形成的巨大发展空间等。

  完备的“河南优势”

  河南省以全国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不仅满足了本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向省外输出3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加工制成品。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河南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蛋白高油大豆等专用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总面积的70%以上。

  千里沃野,造就了当之无愧的“中国粮仓”。在城市化、工业化风起云涌的今天,在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的现状下,当东部沿海地区靠发展二、三产业快速集聚财富之时,河南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推进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执著地守望和耕耘着这片土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托粮食这一资源优势,河南省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双汇、众品、三全、思念、大用等在全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植根于中原,全省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达2800多家,加工能力达到3200多万吨,开发出上百个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河南省已基本实现了由“卖原料”到“卖产品”,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国人餐厅”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同样也有优势。河南省是中国的新兴工业大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五位。工业门类齐全,共有38个行业大类,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十和第七位,发电装机容量今年将达到6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铝、金、银、钼、铅等10种有色金属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钢铁工业具有一定规模。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多年名列全国前茅。

  丰富的能源、原材料资源和较大的产业规模,不仅为河南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资源和物质保障,而且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省的装备制造业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2.4%,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地区首位。建立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基础上的食品工业是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

  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轻工产业优势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善的配套能力,成为河南省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条件。

  交通枢纽的优势在于河南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已建立起以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空枢纽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河南省同时形成另外两大枢纽,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枢纽,西部地区战略性资源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的枢纽。

  深挖潜力优势 突出比较优势

  河南省1亿人口是最宝贵、最丰富、最有潜力的资源。全省有2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系统性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已形成一批以技能型、实用型为特色的区域劳动力品牌。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全球华人前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自河南;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上述文化优势有利于在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

  河南省具有非常优越的内需市场优势。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设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河南省1亿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具有在国内市场规模中位居前列的潜力,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区域市场。

  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巨大发展空间。河南省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通过城乡统筹、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城际开放,将推进所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全面激发发展潜能。

  河南省所拥有的比较优势都是大优势,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理念、思路和战略目标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新的竞争力。但是,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动态的,可能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也可能在发展中逐步丧失。如农业和粮食生产,由于种粮效益比较差,农民收入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具有可持续性。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角度看,规模化是基础,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和分流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向规模化要效益。转移农民则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作支撑。推进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的农区工业化,可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度,从而大幅度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加快传统农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越是农区,越要重视工业化。不然,就会间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就会不保。破解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

  再如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优势,是建立在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基础上,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改造提升制造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产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转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