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未来展望

2016-04-27 21:23:21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新尚商业综合体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明确在全省、全市中的功能和定位,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实施“双融入、双承接”战略,建设临空经济强市,奋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借势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着力提升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水平,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临空经济强市。

  (二)基本原则

  突出“双融入”,坚持借势发展。以建设临空经济强市为目标,加快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加快推进新郑与郑州、与航空港实验区规划同步、基础设施同建、产业同构,努力实现与郑州、与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无缝对接”。

  突出“双承接”,坚持开放发展。在“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市退城近郊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增强加快新郑发展的活力。

  突出动力转换,坚持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新常态,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源和投入为主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为主的动力转换,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驱动力。

  突出统筹兼顾,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突出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创造清新优美、绿色低碳、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新新郑。

  突出民生为本,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规划

  (一)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加快形成“一带两轴、两城两市镇”的发展格局。

  打造南北城镇发展带。依托老107国道、郑新快速路、中华路等通道南北拓展延伸,形成向北对接郑州城区南北城镇密集发展带,包括中心城区、龙湖、薛店等主要组团和城镇。

  构建两大东西发展轴。沿商登高速发展轴:沿商登高速、S323等通道,形成向东融入航空港南部组团的发展轴,包括中心城区、辛店等。沿双湖大道发展轴:沿S321、双湖大道等通道,形成向东融入航空港北部组团的发展轴。

  重点发展两城两市镇。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形成新郑核心发展极。重点推进龙湖新城发展,打造新郑发展副中心。重点发展薛店、辛店两个新市镇,形成新郑新的增长极。

  (二)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纵向延展、集聚发展、产城融合”的原则,构建“一带、三轴、三区”的总体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城市产业发展带。依托107国道、郑新快速路及两侧区域,形成城市南北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城市产业。

  打造三大产业发展轴。沿双湖大道及两侧区域,形成向东对接航空港北区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富士康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产业。沿郑少高速机场连接线、S321等通道,形成向东连接航空港核心区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现代住宅、生态农业等产业。沿商登高速、密新大道等通道,形成向东对接航空港南区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产业。

  培育三大生态农业区。加快发展以古枣园为主的生态休闲区,积极培育龙湖镇区西侧及新郑城区西南侧生态农业区,主要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为主的都市型农业。

  (三)生态建设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理念,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协调区、生态缓冲保育区、生态保护区三类。

  重点开发生态协调区。推进中心城区、各乡镇区等重点建设区域集约开发,提高开发强度,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适度开发生态缓冲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区之外而非生态保护区域内的生产建设活动,控制建设规模,强化环境保护,保护生态平衡。

  禁止开发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煤炭开采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及其控制带,加快生态环境修复,维护生态平衡。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新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和保持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县(市)的地位,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和标兵。力争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临空经济强市。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十三五” 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消费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3500万美元,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明显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等三大辅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出行、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和10%;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定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33.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保持在210天以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依法行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城市管理市民参与度不断拓展,打造法治、安全、效率的新郑形象品牌。

  ——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进步。城市文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挖掘利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魅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气加速好转,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举措

  (一)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实力新郑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突出龙头带动、项目聚集、园区承载、质效提升,着力打造现代食品、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以食品、医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都市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抓好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人才等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抓好“十三五”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项目:中德产业园、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华南城、飞宇电气装备产业园、IBM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工程:主要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以及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科研工作者、农村劳动力等新型创业主体培育工程。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工程: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工程、众创空间建设工程以及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程。

  3.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优势产业提升中重大难题突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引进“智汇郑州•1125聚财计划”,创新“人才+项目+资金”、“人才+团队”人才引进模式,到2020年,实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较大增长,全市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25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20人。

  (二)坚持协调发展,打造魅力新郑

  1.优化市域城镇体系

  树立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确立“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的市域空间布局,着力构筑“两城(中心城区、龙湖新城)、两市镇(薛店镇、辛店镇)、若干特色乡镇和新型社区”的城镇体系。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统筹推进国家级综合试点,探索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加快推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城市,以集约、创新、智能、绿色发展为导向,建设智慧型城市、节约型城市、人文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3.加强城乡基层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畅通新郑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以“内外畅通、主次衔接、镇镇通达、社区相连”为目标,积极构建“九纵十横”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凸显郑州南大门综合交通枢纽重要承载地地位。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升工程。按照统筹协调、衔接配套的原则,建设一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环卫、园林绿化、信息、通信等工程项目,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4.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市。

  (三)坚持开放发展,打造活力新郑

  积极抢抓国家、省、市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以及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把握职责权限和实践条件,积极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以改革创红利、增动力、促发展,以开放促转型、促赶超、促跨越,着力形成改革开放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活力新郑。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新郑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城乡统筹,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打造美丽新郑。

  (五)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幸福新郑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切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与政策安排,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作者:  编辑: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