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见证铮铮誓言
——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
新华网成都5月11日电(记者任硌、苑坚、党文伯)这是一面面挺立飘扬的旗帜——废墟旁,瓦砾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奋勇抗争,不屈不挠,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拯救生命、恢复重建的壮举;
这是一股股强大无比的力量——崭新的城池,漂亮的村庄,在三年灾后重建中,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灾区群众,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村庄、工厂、学校……
党旗见证,誓言铮铮。
弹指三年,灾区已“沧海桑田”。在这背后,广大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是灾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震中所在地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地震几乎摧毁了一切。镇党委书记受重伤,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副主席及9名政府干部失踪,多名政府干部亲人罹难……
灾难面前,党委是震不垮的堡垒;关键时刻,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
震后第一时间,镇党委组织全镇党员,紧急成立了搜救抢险、安置、医疗等工作组,迅速展开救援,成功救出被困人员500余人,救治伤员1000余名。
41岁的副镇长吴拥军负责重建协调和保障工作,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地上奔波。地震中,他失去了父亲、大姐和已上中学的儿子。每当思念亲人的时候,吴拥军总是盯着那处掩埋家人的废墟默念片刻,悄悄抹去眼角泪水,继续埋头苦干。
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全镇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用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在群众心里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在援建方和映秀镇党委的顽强拼搏下,2010年8月,一个藏羌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小镇从废墟上崛起,一个集现代化、公园化、民族化于一体的新城已经诞生。
在地震灾区的特殊战场上,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核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标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践行着入党誓言,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严防次生灾害,不能再让灾区群众的安全受到威胁,这是各地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山区乡镇,德阳市绵竹清平乡党委在震后狠抓地质灾害地段隐患排查和制定修正防灾避险应急预案工作,并成立了应急灾害指挥联动体系。
2010年8月13日夜,地震次生灾害——特大泥石流突袭清平乡。清平乡党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共紧急转移5400余名群众。由于事先预警、事前警示和有序转移,这场3倍于舟曲泥石流流量的特大灾害中,损失被降到了最低,创造了被誉为“清平经验”的抢险奇迹。
科学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遵循的核心理念。
汶川县漩口镇震源新村,离“5·12”地震震源点仅1公里。在这里,一座座整齐统一的藏羌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的青石板街道修葺一新,健身场所、停车场、自来水入户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震源新村党总支办公室,墙上挂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的奖状和“三百工程”的成果图片。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变记载着新村人的辉煌和成就。新村人感触颇深,但说得最多的还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先进的党总支部才有了先进的震源新村”。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支火炬,千千万万个党员汇成燎原之火,驱散灾难的阴霾
父亲和8位亲人至今埋在北川老县城那片废墟里——3年来,德阳市公安消防支队助理工程师田飞始终将悲痛埋在心底。田飞以羌族汉子特有的坚强意志,把全部心血投入到灾后重建当中。
3年来,由田飞经办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610件,总面积达3300万平方米;参加各种工程论证会57次;深入施工工地检查200余次。长期超负荷工作,年仅29岁的他就患上了颈椎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2009年5月11日,地震快一周年了。德阳消防支队领导特批了田飞两天假回北川祭奠亲人。
当天下午4点,市建设规划局电话通知田飞,有一个重要项目须在5月12日下午5点前提出初审意见。
怎么办?如果回北川,肯定赶不上并联审批。作为一名对地震灾害有切身体会的消防军人,更能理解灾区群众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渴望。
忠孝难两全,擦干眼角的泪水,田飞选择留在了办公室……
12日晚上7点半,当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田飞独自来到成绵高速公路旁,这里是爸爸以前出差经常经过的地方。点上香,燃上纸,他面向北川方向三鞠躬,向曾经也是军人的爸爸,向亲人们补上迟到的祭奠……
英雄岂无情,党员亦凡人。
但正是为了早日让灾区群众住上新房子,恢复正常生活,无数田飞这样的党员,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奉献,书写着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
灾区党员的事迹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再让我们的目光定格映秀镇黄家村:4.6米宽的水泥路,从山脚一直蜿蜒至山顶;几十栋农房粉刷一新,点缀着葱葱郁郁的大山……
这一切,正是黄家村党支部书记连富强带领全村村民,顶余震、战困难,用辛勤汗水绘就的一幅美丽画卷。
今年42岁的连富强,已当了8年村党支部书记。
地震导致全村的水电路被毁,为了给灾后重建打下基石,连富强带领黄家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硬是挖出一条道路,抢通了全村的生命线。
而这时,他家里的家务及废墟清理只有落在年迈的父母身上,连富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没办法啊,我是黄家村的书记,我要对得起党,对得起村民!”擦干对父母愧疚的泪水,连富强继续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多亏有了这些党员干部,我们村才能建得这样快、这样好,我相信有这些党员干部的带领,我们村一定可以发展得更好!”憧憬美好的未来,村民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鲜红的党旗,承载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诚和为民情怀
北川新县城建设指挥部墙上的规划蓝图中,曾醒目地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新县城建设组组长:崔学选。
今天,这个名字已永远铭刻在北川人的心中——
2008年5月28日,山东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崔学选主动请缨,来到对口援建的北川桂溪乡。在余震、滑坡、飞石的陪伴下,他踏遍了桂溪乡每一片土地。
北川重建,举世关注。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对口支援北川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新县城组组长。因为过度劳累,病魔悄悄侵蚀着崔学选的身体:先是腹泻,后是发烧,接着体力不支,便秘腹胀。
病魔当前,崔学选毅然选择了坚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灾区急需的建设专家。他明白“重建”两个字对于灾区的意义,他更明白,每一个援建人员,都背负着党和政府的嘱托、灾区人民的厚望、全国人民的爱心。
2008年9月6日,崔学选再一次被剧烈的腹痛击倒,被迫躺在担架上返回山东。2009年7月13日18时许,带着对灾区的深情厚爱与不舍,援建地震灾区的优秀干部、“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崔学选因罹患癌症医治无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去世。
生命谱就壮歌,忠诚续写辉煌!四川地震灾区,在千千万万个“崔学选”的大爱中崛起,迈向新生——
2009年1月15日,共产党员、什邡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刘庆禄,因过度劳累引发突发性脑溢血,倒在了他挚爱的“灾区生命保障线”上。
地震当晚开始,刘庆禄就开始负责救灾物资接收、发放、押运。那些日子里,没有人记得刘庆禄在各乡镇究竟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
2009年1月14日,刘庆禄值夜班,负责接收清点从北京运来的400台电暖器。晚上11时左右,他感觉身体不适、脸色发青。什邡市人民医院医生薛道艳说,临床诊断表明他随时可能出现脑溢血、中风等并发症,如果不住院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不住院。刘庆禄”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还写在什邡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简易登记表上。这是一份“生死协议”!
刘庆禄走了,但他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大爱却长留人间……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留下浴血奋战的足迹。
7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用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灾区旧貌换新颜。
巍巍夹金山,滚滚岷江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如期完成的事实正在证明并将永远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恤孤路上,一个小型广场掩映在红砖墙的古建筑群中,安静肃穆。广场中间大理石墙上“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大字简约庄重,诉说着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88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房子,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遗憾的是,会址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如今,人们只能走进广场旁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里…[详情]
每年5月14日,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墓园都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大家怀着一个共同心愿:再看看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这一天是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焦裕禄这个响亮的名字,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引发着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没有他,就没有兰考的今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