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5月19日电(记者强勇)道路泥泞、房屋低矮的棚户区,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拥堵杂乱、喧嚷吵闹的农贸市场……18年来,身为共产党员的哈尔滨市延兴小学教师魏桂玲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家访行程超过1万公里,践行着人民教师“一个都不放弃”的庄严承诺。
“做燃起希望的火种”
面前的魏桂玲,沉静、和善,眼角深深的皱纹让我们看到岁月的痕迹。
延兴小学8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附近就是哈尔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全市最大的棚户区白家堡。错落起伏的棚屋、迷宫般的羊肠小路……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居民走在其中都常常会“犯晕”,但对魏桂玲来说,这一切再熟悉不过。
风里雨里、春秋冬夏,魏桂玲18年家访千余次,足迹遍及这里的每一条小巷,行程1万多公里。初为人师时,父母陪着;结婚后,爱人陪着;就连正读初中的儿子,也曾陪着妈妈家访了四年。
魏桂玲说:“孩子是这些家庭的希望,既然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带好每个孩子,做燃起希望的火种。”
魏桂玲的班里曾有一个叫孙喜旺的学生,有一年开学很久了他的座位仍然空着,原来孙喜旺的父亲带着他外出打工了。几经辗转,魏桂玲终于在一处工地上找到了蜷缩在墙角的孩子。见到魏桂玲,孙喜旺愣住了,一头扑进老师怀里,大声哭喊着:“老师,我再也不能上学了,再也不能上学了!”
孙喜旺的父亲对魏桂玲说:“魏老师,你就别管我家孩子了。在工地干活他还能吃上饭,上学了谁供他吃饭?”
“我来供,只要你让孩子上学!”魏桂玲没有丝毫犹豫。
第二天,孙喜旺回到了学校。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魏桂玲每天家访给孙喜旺补课,并供着孩子的一天三顿饭,从未间断。在期末单项测试中,孙喜旺以两项满分的成绩获得了两枚红花,给这个艰辛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欢笑。“这小子这些年跟着我们耽误了升学,现在我把他交给你了!”一直认为读书是城里孩子事的孙喜旺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详情]
仅仅几分钟前,他刚刚就新闻工作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就在人们思考、议论他的发言时,靠在椅背上的严高鸿却静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010年12月18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严高鸿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时,猝发心脏病,倒在了他挚爱一生的岗位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