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把患者当亲人——矢志不移情怀,凝结最后悲壮
韩慧瑛一别成永诀,让所有熟悉她的领导、同事、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接受。泪眼相向,伴随着记者采访全过程。
一个个寻常故事,解读韩慧瑛最后日子;一桩桩珍贵回忆,疏解压抑、悲伤的心情。所有回忆,跟病人,跟他人,跟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
“韩慧瑛17岁就成为州人民医院儿科医生。31年来,她一直把病人当亲人。”与韩慧瑛同事20年的副院长江西回忆,1994年的一个深夜,医院住进一位危重病儿童,年轻的值班医生无法处置,只得把韩慧瑛的住址告诉病人家属。被叫醒的韩慧瑛二话没说,半夜骑着自行车和病人家属一起来到医院,对孩子整夜救治,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儿科大夫才仁卓玛讲述:“从来到儿科那天起,她就要求我们把小患者当做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给孩患儿换尿布,如何扑爽身粉……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医风医德。”
“她从来是那么和蔼、乐观,处处以身作则。外表上,谁都看不出她有这么重的病。地震那会儿,我正怀孕,她一个劲劝我别来上班,可她自己却忍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一直工作着。”丹周拉毛医师叙说。
61岁的藏族妇女扎西秋阳从结古镇禅古村赶来与记者见面。老人介绍,多年前,她小女儿因患结核病住进州医院,由于家庭困难,是韩慧瑛拿出自己的4000元钱为她女儿支付医疗费,还给孩子买来水果和酸奶。女儿痊愈出院后,韩慧瑛还不时去她家复诊、探望。
“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一切方便患者。”口号就是承诺,韩慧瑛领导的玉树州人民医院在当地不仅医疗质量高,而且收费低廉,连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的百姓都前来就医。繁忙工作之余,她撰写和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并带领医务人员对高原性儿科疑难杂症展开研究,建立了玉树地区儿童健康网络,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儿童健康数据空白,为高原性儿童疾病诊治和抢救提供了依据。2000年11月,韩慧瑛被邀请参加第三届全球远程医疗和国际东西方医学交流会议。
“母亲心里只有病人,特别乐观。在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单时,她还说‘没事’。”
韩慧瑛大女儿、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的索南德吉讲述了与母亲最后的一面:
“她转院去北京那天,我和妹妹去医院告别。按照藏族习俗,我们母女三人碰了一下头,表达我们的爱和祝福。母亲对妹妹说,你好好考试,你考好了,妈妈的病就好了。”
“母亲在北京治疗期间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委托父亲为舟曲灾区捐1000元。”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详情]
仅仅几分钟前,他刚刚就新闻工作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就在人们思考、议论他的发言时,靠在椅背上的严高鸿却静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010年12月18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严高鸿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时,猝发心脏病,倒在了他挚爱一生的岗位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