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要 闻|快 讯|论 坛|热 点|视 频|娱 乐|社 会|图 片|郑 州|河 南|中 国|国 际

周恩来总理经济秘书孩子回忆周恩来邓颖超

来源: 日期:2011-06-01

时隔十余年后,我随父亲与全家人再一次去看望想念已久的邓妈妈。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当我又一次走进那留下我们童年无数小脚印的西花厅院落时,觉得那里依然如故,一切仿佛回到了原来,那种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坐在那熟悉的椅子上,听到邓妈妈那熟悉而亲切,清晰而温馨的话语,兴奋而激动。我庆幸在阔别了十余年后,又可以回到这个家来看看。它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一尘不染,所有的家居摆放,都和我儿时记忆中的一样,只不过有了电视。当晚我们陪邓妈妈看了新闻,正好那天报道邓小平在美国访问的消息。我们高兴地鼓了掌。邓妈妈说他(指邓小平)在那里很成功。我们在这里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是的,这个夜晚不仅愉快,也很幸福与难忘,我随即拿出我久已备好的一份礼物,那便是我走出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的一件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参与整理与收集周恩来总理对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讲话汇编,共四辑。当我向邓妈妈汇报并说明时,我看到邓妈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当她说谢谢我时,我由衷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轮回。当年周伯伯的一本书,让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如今我用所学的知识,能为纪念周伯伯尽一份力,我感到这是一种回报,一种来自心灵的告慰。后来连我也未想到的是,在《周恩来文选》中选用的关于判断极左思潮的一段话,正源自于我们收集的这份材料,因为它是文字记载的关于周伯伯批判极“左”思潮最早讲出的一段话。每当翻开《周恩来文选》看到这段话时,我就感触颇深。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对于我是一份真切的感受。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一到炎热的夏天,中央就会实行暑期办公,也就是到北戴河去工作。这时,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刚好放假。有一次,父亲告诉我们准备行装去北戴河,我们知道他要跟随周伯伯在那里办公了,而且要带我们去、到海边去,对于在中南海长大的孩子实在是件幸事。因为从小我们就在中南海的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而且还互相攀比谁游得远,游得长。如果泳技不佳或不会游,是要被笑话的,能到大海里去游泳那不是一件太美好的事了吗?我们便迅速打点衣物。当然必带暑假作业,还有泳衣,其他物品尽量少带。当我们坐上专列,看到车厢上写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时,都会由衷地感谢办公室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这些小孩子做的周到细致的安排。特别是到达后的住房安排,谁家几个孩子,怎样住合适,怎样安排妥当,都井井有条。记得有一次,因为安排上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周伯伯还亲自过问了。他还说一定要把孩子们安排好。

一次,我们这些小孩子想去看邓妈妈,就径直往西花厅走,但大家都知道周伯伯办公常常通宵达旦,不敢惊扰他,就规规矩矩、蹑手蹑脚地往里走。邓妈妈也小声招呼我们进去。说来也巧,那天,周伯伯刚从外边开会回来。这下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乐了,可以在这儿多玩儿一会儿了。正好周伯伯要审看一部纪录片,我们便被留下来陪看。一会儿,邓妈妈从屋里走出来,拿了一小罐糖果,给我们每人一块。她走到周伯伯面前,也只给了一块,绝对人人平等,也绝对先人后己。他们总是先想到我们。如果小罐子里还有,邓妈妈也总是会问孩子们谁还再要。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一个伟人的高尚人品,一个伟人的崇高情操,正是在这点滴小事上凸现出来的。他们就像是无形的榜样,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尚的人生境界。

中南海西花厅的生活是朴素的,它教给了我们什么是艰苦朴素。在这里,人们不崇拜穿着打扮,但却崇尚朴素整洁的装束。大人们的衣着总是干净整齐。我的童年,是捡着穿姐姐们的衣服长大的。由于长个与腿长,我的裤腿经常要被接一截。记得有一次在小学下课玩跳皮筋时,老师走过,看着我说:“你还穿接腿的裤子?还不让你母亲给你买条新的?我当时不以为然,回答说,这又没坏,还能穿呢!3年自然灾害,我们在中南海学会了挖野菜,做野菜丸子,学会了节约每一粒粮食,知道了红薯面和人造肉的滋味。那些年,由于营养缺乏,大人们有的都浮肿了。记得母亲的浮肿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大家仍然很乐观地去对待。食堂里的大师傅们居然能搞粗粮野菜的制作展示,大家还兴致勃勃地去品尝。那些年周伯伯和邓妈妈过得也很艰苦。他们有时有一点肉,也是与每家分享。也正是从那时起,养成了我们省吃俭用的好习惯。即使现在生活富足了,我们也不会去浪费。时至今日,这些有益的人生经历,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以一颗平实、真诚的心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以质朴高尚的情操去陶冶自己的人生境界,以朴素无华的生活态度,去拥抱明天,奋斗今生。

敬爱的周伯伯和邓妈妈,西花厅长大的孩子们永远怀念您二老!谨以此文献给建党90周年。

编辑: 王静喆

(伟大历程)革故鼎新开新局--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当翻身农民将象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地契付之一炬的时候,“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终于实现了。 “我是孤儿,小时候成为村民李长江的寄子。”朱德荣说,“我家和养父家都是庄稼人,靠给大户人家耕地维持生活。得到证件后,养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连连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要好好保存。”…[详情]

(红旗飘飘)记优秀共产党员、西藏那曲唯一的女军人彭燕

军校毕业前夕,刚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燕坚决要求到那曲——平均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之脊”。她说,是党员,就应该去最艰苦地方。无名的小杨树,并不是藏北军营有过的唯一的树。那曲军分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种活一棵树,即立三等功。在四季不断的暴雪和常把房顶掀翻的大风中,一代代官兵愚公般地种树、种树,却无人能摘取那枚闪亮的军功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