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1月份,我回过一次湖南,到了长沙的新民学会旧址,那是爸爸和妈妈当初工作过的地方,也去了妈妈的故乡溆浦,爸爸的故乡双峰。”面对来自家乡的媒体,已经89岁高龄的蔡妮显得很激动,她深情地对《法制周报》记者说,“有机会我还要去走走看看,我的根在湖南。”
“根在湖南”的蔡妮是著名烈士向警予和蔡和森唯一健在的女儿。1919年底,向蔡两人一起赴法勤工留学,随后结成革命伴侣,“向蔡同盟”遂成革命佳话。然而,1928年“五一”前夕,向警予在汉口遭叛徒告密而被杀害,1931年蔡和森又在广州英勇就义,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斗士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双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
”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缅怀红色革命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的诗句,此诗甫出,终给“向蔡同盟”以最好的褒奖和注解。
2011年5月,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蔡妮,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向家乡媒体深情回忆起自己烈士父母的革命人生。
“向蔡同盟”:人人称羡的红色知己
“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对于他们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亲戚的描述中得知的。”蔡妮开门见山地说,“1922 年,我在上海出生。一些资料上说的是我4个月大的时候,由母亲送回了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具体是不是这样,因为大多数的亲人都已过世,所以也无从考证了,但我是在湖南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1922年4月蔡妮出生于上海香山路的一个小阁楼里,她是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第一个孩子,而此时距被共产党人传为佳话的“向蔡同盟”建立刚过去两年时间。
“1920年5月,我的父母在法国蒙达尼的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婚礼,虽然很简单,却轰动全城。”
说到“向蔡同盟”这段革命佳话,蔡妮深情地说,“但那毕竟是个小城,不是很大,很多人来看热闹,还有专程来祝贺的。其中不仅有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蒙达尼人。大家都想亲眼见证‘向蔡同盟’。”
然而关于“向蔡同盟”的来由,至今还没定论。
有人说是源自“向上同盟”,有人说“向上同盟”是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是蔡和森和向警予在去法国的船上合写的,“表示要在革命的征途中,互相勉励,共同向上”;还有人说蔡和森和向警予在热恋中互换了许多诗作,这些诗作结集出版时被作者以《向上同盟》命名。
“无论怎么说,‘向蔡同盟’在当时确实被传为佳话,父母的自由恋爱和结婚甚至鼓舞了毛主席。”蔡妮如是说。事实的确如此,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罗学瓒的信中也就“向蔡同盟”发表自己的看法,称已下定决心“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革命者爱情的基础,首要的是志同道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便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果。”湖南溆浦县原文联主席舒新宇认为,“湖湘文化的精神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完美的体现,他们不但忧国忧民、敢为人先,而且还勇于担当、不怕牺牲。”
“向蔡同盟”,不仅仅是男女爱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理想事业上的同盟,同舟共济。在蔡妮看来,父母的那张结婚照片是对这个“向蔡同盟”最真实的诠释: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徒并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种寓情寓义的完美结合的结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
稍后,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仅仅几年的时间,他们夫妇俩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向蔡同盟”的佳话在党内和许多进步青年中也迅速地传播开来。
2007 年6 月,蔡妮应邀参加了红色后代之旅,到了法国蒙达尼市,受到了蒙达尼市副市长丰特诺及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丰特诺“为自己的城市曾经接待过那些中国现代历史上丰碑式的人物而感到自豪”。他还称蔡妮是“其中一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夫妇在这里的爱情结晶”。
对于这件事,蔡妮回忆道:“当时我还在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大家这样欢迎我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的父母为中国人民而牺牲了自己,他们牺牲已经80多年了,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在苏联获悉父亲遇难消息
“小时候在湖南,我和弟弟蔡博由姑妈蔡畅照顾,而姑妈的女儿李特特则由我的祖母葛健豪照顾。在这以前,我是和爸爸住在一起的。记得爸爸住的地方是党中央的一个秘密机关,房子很小,家里有个保姆……”回忆起小时候的事,蔡妮显得很伤感,“爸爸和妈妈都是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很难顾及到家庭生活,所以我对父母的印象并不深。”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当翻身农民将象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地契付之一炬的时候,“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终于实现了。 “我是孤儿,小时候成为村民李长江的寄子。”朱德荣说,“我家和养父家都是庄稼人,靠给大户人家耕地维持生活。得到证件后,养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连连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要好好保存。”…[详情]
军校毕业前夕,刚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燕坚决要求到那曲——平均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之脊”。她说,是党员,就应该去最艰苦地方。无名的小杨树,并不是藏北军营有过的唯一的树。那曲军分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种活一棵树,即立三等功。在四季不断的暴雪和常把房顶掀翻的大风中,一代代官兵愚公般地种树、种树,却无人能摘取那枚闪亮的军功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