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不深的印象”中,有一件事让蔡妮记忆深刻。据蔡妮回忆,1927 年,母亲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来看望他们。当时她和蔡博、李特特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问‘谁想和我一起睡呀?’我急忙说‘我想我想。’因为很少见到妈妈,早上醒来时我害羞地把头扭向了一边,妈妈拍了拍我的屁股,叫我起床。”在外婆的张罗下,向警予和子女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相片,这算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了。
向警予只在长沙呆了短短的两三天,就去了武汉。
然而时隔不到一年,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遭叛徒告密在汉口被捕,在狱中遭到敌人的百般毒打,她始终坚守信念和秘密。蔡妮说:“妈妈是在租界里被捕的。租界法庭开审时,妈妈用流利的法语质问法籍法官,你们是法国人,这是在中国土地上,你们有什么权力干涉中国革命?我们的斗争是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平等、独立,这跟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完全一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们,反而要帮那些跟我们作对的人?”
在牢房里,向警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者,但在侠骨背后不乏柔情,她时常对着父亲的照片说:“我的父亲是最爱我的,我拿什么报答他呢?”想念蔡妮和蔡博两个孩子时,只能拿出照片,放在唇边、贴在脸上亲吻时,都会深情地呢喃:“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吗?”
时年“五一”前夕,向警予终遭杀害,噩耗传来,蔡和森为向警予奋笔写下传记纪念“我的妻”。他动情地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面对当时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片“白色恐怖”,恰值1928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与蔡畅都是“六大”代表,他们遂将将蔡妮带往莫斯科。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至1953年归国,她在那里整整生活了24年。对于那段人生经历,她向《法制周报》记者说:“当时,苏联正处于困难而又动荡的时期,但苏联对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关心,为他们组建了儿童教养机构——国际儿童院。于是,我的父亲把我安置在一个普通的幼稚园中。”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莫斯科的蔡妮来说,她并不知道两年后的1931年,父亲也遭到叛徒告密而惨遭杀害,父亲牺牲后的她“长期无人认领,失去与亲人联系,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1933年,蔡妮在黑海古尔祖夫夏令营度假,恰好李立三也在。他一眼认出蔡妮是蔡和森、向警予的女儿,就把她抱在怀里,高兴说道:“我是你父母的战友!我认识你!”李立三把蔡和森的不幸遇害告诉了蔡妮,并要她“长大后为父亲报仇”。
时隔多年后,蔡妮回忆说:“跟李立三的偶然相见,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李立三为我做了许多事,帮我跟国内亲人取得联系,我很感激他。后来是他送我进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此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莫斯科医学院毕业,蔡妮一直生活在莫斯科。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蔡妮对留苏生活仍记忆犹新,很多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依然是那个时候养成的,她曾深情地说:“苏联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但我的事业还是在我们的祖国——中国。”
“我的根在湖南”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因为父母早于战争年代就壮烈牺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亲人是姑妈蔡畅和姑父李富春。当她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去上班时,姑父姑母对她的赠言就是:“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第一次回到湖南是1978年,那个时候去了父母的故乡,看了他们的故居,很触景生情。”蔡妮说,“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湖南人,我的根就在湖南。”
2010年10月,在向警予诞辰115周年之际,蔡妮再一次回到了母亲的故乡——湖南溆浦,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她深情地说:“家乡的领导和人民很好,对我母亲很爱戴也很崇敬。”
这一次,已年近9旬的蔡妮,不辞辛苦地再一次去了父母生活、工作的地方,从溆浦到双峰,再到长沙,看着父母的遗物,都“长久不语”。对此,蔡妮的儿媳妇孟雅向记者解释说:“老人年纪大了,对父母、对故乡思念也越来越深,虽然她在莫斯科生活好多年,但一直强调父母的故乡才是自己的故乡。”
几乎与党同龄的蔡妮,在建党90年前夕欣闻家乡媒体要来采访,不顾年事已高,还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了记者的每一个问题,在儿媳孟雅的帮助下还特意为《法制周报》读者写下一句心里话。
由于她在苏联待得太久,俄文远比汉语要好,所以用俄文题写了一句:“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这是她的心声,也是两位烈士父母为之献身的最大愿望。
警予的血是流于伟大光荣的“五一”劳动节啊!警予的血是为中国劳苦群众的苏维埃的红旗而流的啊……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摘自蔡和森悼向警予文《同志传》
爹爹妈妈呀,我天天把你两老人家的像放在床上,每早晚必看一阵……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和森是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
——摘自向警予于1920年在法国写给父亲的家书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当翻身农民将象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地契付之一炬的时候,“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终于实现了。 “我是孤儿,小时候成为村民李长江的寄子。”朱德荣说,“我家和养父家都是庄稼人,靠给大户人家耕地维持生活。得到证件后,养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连连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要好好保存。”…[详情]
军校毕业前夕,刚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彭燕坚决要求到那曲——平均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之脊”。她说,是党员,就应该去最艰苦地方。无名的小杨树,并不是藏北军营有过的唯一的树。那曲军分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种活一棵树,即立三等功。在四季不断的暴雪和常把房顶掀翻的大风中,一代代官兵愚公般地种树、种树,却无人能摘取那枚闪亮的军功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