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重庆云阳县黄石镇老屋村支部办公室,黄先春学习当地的党史。
身边的共产党员让他树立起理想信仰
返乡务农的黄先春,由于“见过世面、有技术”,被村里安排在集体办的加工厂做粉条、磨面粉。
“我经常注意看村里共产党员的表现。”黄先春说。
1956年,黄石镇黄石村、老屋村靠天吃饭的1000多亩地收成差,黄先春勉强让五个孩子吃上饭,自己却饿得抓心。老屋村里几位共产党员提出,在黄石村和老屋村之间修建水库。不清楚水库作用的老屋村村民消极怠工,几位共产党员带着家人率先上工。“都是一样一天拿两个工分,都是一样半饥半饱。”黄先春说,“党员干活就是出力多。上工钟一敲,走在头里的肯定是党员。”水库修好后,村里人的吃饭难题解决了。黄先春记住了那几位带领村民修水库的党员:“陈代祥、周世玉、刘少清、黄直春、熊尚友……”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还能不假思索说出他们的名字。
黄先春说,跟着他们,他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信仰逐渐确立,并且慢慢扎根。正当黄先春觉得是时机提出入党申请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些党员干部受到冲击,站在高台上被批斗。第二天,黄先春发现,被批斗的党员干部仍然扛上农具出门上工,默默地挑苦活累活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共产党员们又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先锋。黄先春亲眼看到不是村干部的党员向家成为村民跑前跑后调解纠纷,直到累得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
“共产党员是人中龙凤,我越来越想和他们一样。”黄先春说,可是年纪太大了,此时再提入党要求会不会给党添麻烦。老人踌躇了。
在2009年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中,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王平来到黄先春老人家中,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王平为老人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共产党党史,讲述老人所不知道的更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老人也对王平敞开了心扉,讲出了他多年的梦想和犹豫。“加入共产党不论年龄,关键是要有对党的信仰和忠诚,要合乎共产党员的标准。”王平一语解开了老人的心结。
梦想被再次唤醒。老人对共产党员标准的理解就是“奉献”。老了干不了“大事”,他就无偿为乡亲们搓麻绳,打草鞋……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十二大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家喻户晓的“翻两番”目标,就是这次大会上提出的。…[详情]
王秀莲联系的两个农户是弟兄两个,现在跑运输。当时他们买货车时,王秀莲帮他们担保贷款2万元。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党员,村里人熟得就像是家里人。承诺的事当然要办到。”王秀莲这样看待自己作为党员中心户的职责。党员中心户是在党员全体会上由大家选出来的。侯沟门村现有35名党员、5名中心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