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软件园中的东软园
郑州日报记者 李明德/文 中原网记者 主滨/图
大连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大连高新区是大连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对外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大连高新区紧紧把握历史机遇,特别是新的产业转移中,高新区为大连,也为中国的再度崛起做出了表率作用。
如果不是记者亲眼目睹,很难相信大连人创造奇迹的精神。在大连市区西南部的七贤岭,大连人用智慧和激情,书写出了一部传奇故事。
七贤岭,古称“栖仙岭”,据说曾经有仙人遁居于此。岁月不知年,仙人不知名姓,只是守着山和海,最终蹈海而去,留下若隐若现的美丽传奇。
自古至今,七贤岭一直是寂静的,举目所见,一片苍凉,唯有风声、海声,寂寞地充斥着时间和空间。
变化肇始于大连高新区的创建。而今,七贤岭已是天翻地覆,高楼林立、草木葱绿、道路纵横。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进驻园区,世界500强中的许多公司也驻足其中。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产业特色明显、创新体系完备、创新产品云集、品牌形象突出的国际化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促进大连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也成为工作生活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各项经济指标强力攀升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十二年铸就辉煌品牌
大连市的高新区创建,给大连的软件业提供了一个蓬勃发展平台,软件业的发展注定将在这片带有浓重传奇色彩的土地再创传奇。
大连的软件业发展始于1999年,至今已走过12个发展年头,如今,已成为海内外耳熟能详的一张新名片,为这个明星城市再添耀眼光芒。
步入大连软件园区,犹如进入一个充满高科技技术的花园式城市。走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科技城和绵延几十公里的软件产业带时,着实被其大气魄与大手笔所折服。
“我们在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工作空间的同时,还注重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居住空间、便捷的生活设施。”软件园品牌管理与企划部经理赵宏告诉记者,这种集工作、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科技新城”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2009年,大连软件园一举夺得联合国“国际花园社区金奖”的桂冠。
走进入驻园区的第一家美资500强企业Genpact,记者看到了宽敞的办公区、高水准的消防安全设施、现代化的健身房和多样化的饮食服务。“当年为满足企业开展业务流程外包的需要,软件园特意采取了‘定向建设,长期租赁’的合作方式,为其量身定制办公楼。”赵宏介绍说,Genpact进驻软件园后获得飞速发展,员工从几十人迅速扩张到3000人,给其他国际知名公司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从一个产业园区变身为“花园社区”,这成为大连软件园应对其他城市激烈竞争的制胜法宝,并由此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重量级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的到来。
赵宏介绍说,同样为在竞争中胜出,大连在其规划面积达150平方公里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则推行了一种 “软件地产”模式,即引进大企业开发地产,并依靠其招商来建设软件园。不仅有房地产住宅项目,还有产业办公楼、各项配套设施、商业设施等等,为入园企业降低成本,赢得企业青睐。
制定标准是掌握产业话语权的一种至高境界,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抢先一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为此,从2005年起,大连市逐渐形成政府引导、标准先行、行业协会具体运作的个人信息保护运作模式。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地方标准,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体系及工作机制,并与国外标准实现互认。
2008年,大连开始实施我国首个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地方标准。在制定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大连市着手研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评价 (PIPA)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规章制度,有效提高企业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目前,大连市已有三十余家企业通过了PIPA评价,获得了“个人信息保护合格证书”。
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大连国内首个“信息服务外包行业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城市”称号。大连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在我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这成为大连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法宝。
除此之外,大连软件还突破原有的IT外包、呼叫中心、业务流程外包等传统模式,延伸到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业务链条的管理以及嵌入式软件开发。
小软件闯出硬道理
从一个棚户区起步,到中间的几度挫折与转机,再到如今的新战略,“大连软件”12年的经验足以总结出几条“硬”道理。
大连软件园区副总裁叶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结出了大连软件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四大“绝招”。一招:先拉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以东软为首发阵容,英特尔则成为中场绝杀。二招:“官助民办”的软件园区经营模式,克服了“官办”效率低下、经营与市场脱节、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冲锋在前的大连亿达集团以土地作为投资参与软件园建设,极大带动了软件产业发展。三招:人才培养优先战略,软件业是“电脑加人脑”,大连从软件人才到日语人才,再到欧美语言人才的培养,不断拓宽领域,从育才到引才、留才,出台系列诱人举措。四招:走服务外包之路,正如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起步,先给别人打工,承接日本以及欧美国家的信息软件外包与业务流程外包,学习先进技术与经验,然后再加快自主创新,出口自己的软件。
目前,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综合交付指数已连续3年位居中国第一,高新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占大连市的85%以上,已成为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区。2010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收入506亿元,增长50.1%,出口17亿美元,增长50.7%。高新区从当初“官助民办”、国际化、人才优先等战略成功开发大连软件园到如今的“引凤筑巢”再建十大软件园区,从全国首家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研究院到全国首家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海关保税中心,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始终以创新驱动领先全国。
2007年9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我对你们的期望就是争第一,在国内争第一,在世界争第一。”
这一刻,无疑又成为大连高新区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的瞬间。由此开始,争创“两个第一”便成为全体高新区人的誓言。
叶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步入‘十二五’,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时,大连迎来了加快实现‘两个世界一流’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瞄准更高的定位,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勇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
豫软正在崛起
豫、辽两省相隔千里之外,郑州、大连两市隔山跨海相望。大连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这个地处中原的崛起城市带来了新的经验和参考模式。
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如今,十年已经过去,在执行(国发〔2000〕18号)文件的十年也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河南省软件产业快速成长的十年。十年间,河南省的软件产业规模从2000年的2亿元发展到今年的20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0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据工商部门统计,河南省注册登记业务范围涉及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约有1500家。截至2010年年底,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406家;获得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116家,其中一级资质3家,二级资质11家;通过CMM/CMMI认证的企业14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
其中,河南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河南省软件业起步于行业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信息安全、电力信息、轨道交通、地理信息、金融税务、医疗卫生、工业控制等领域形成比较强的优势,培育了一批高成长企业,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
近年来,郑州市把建设郑州都市区作为本地区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中部崛起”大业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全省软件产业的70%以上集中在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郑州市迅速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之一,也是全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在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四家高新区之一,是河南省、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其中,郑州高新区软件产业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是园区内七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区内已聚集软件企业200余家。
郑州高新区软件企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具有共性的挑战:由于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比较年轻、很多软件企业规模较小而且软件生产过程的成熟度较低,因此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软件研发过程改进和团队协作平台的建设,但是他们希望通过工具来提升软件开发质量的愿望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很多软件企业在某些项目中使用的开发工具往往在开发完成后便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投资的浪费。
郑州高新区软件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领导表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获取能与国际对接的软件能力、提升企业产能,从全方位角度更好的服务园区内的企业是我们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决定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经验和技术,获得能更好完成软件开发交付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高新区才能够既留住原有企业在这里扎根,也能更多地吸引企业入驻,真正做到振兴地方软件产业。”
( 编辑: 主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