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外交战略下,成果显现。1989年5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门口,邓小平和来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紧紧握手。面对100多名中外记者,邓小平说,现在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1982年至1989年期间,中国又同1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国总数达134个。
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政治风波的干扰和苏东剧变,使中国外交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困难局面和压力。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打破了“十年一变”的“规律”,保持了稳定和连续性。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他告诫说,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根本点就是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对这股逆流要旗帜鲜明地坚决顶住。一是“绝不能示弱”;二是“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坚持独立自主,顶住西方压力,通过实行睦邻外交和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成功开辟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989年7月1日下午,一架经过伪装的“不明国籍”运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从飞机走下来的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他作为布什总统特使秘密访华。邓小平在会见他时指出:“我要明确告诉阁下,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国都不会让步。”明确表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
据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回忆,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发展中国家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政治上给予中国极大的支持。“国与国之间,有时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患难之中才见真情。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
“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确立了法制建设的新方向。…[详情]
付世明1974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后曾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大队党支部宣传委员。1998年所在村被征地后,他一夜间改变了农民身份,也从有职党员变成了无职党员。 “‘灯盏工程’让我明白,我们在党内无职,但对社会有责。”付世明说,“我每天白天在这里值班七八个小时,职责是劝告所有上山者保护环境、严禁携带火种,让上山祭扫者登记个人信息。工作很枯燥、很寂寞。作为党员,就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