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要 闻|快 讯|论 坛|热 点|视 频|娱 乐|社 会|图 片|郑 州|河 南|中 国|国 际

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来源: 日期:2011-06-29

    “在农村: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量达800万场;在城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大剧院、音乐厅,已遍布全国各地,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

    ……

    纵观中国文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昌盛总是相互伴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空前繁荣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党中央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五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赋予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统一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编辑: 徐珂

(伟大历程)心系"三农"安天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多予”“少取”“反哺”,这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词,在车海亮一家的“幸福轨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忆起小岗之变,依然感慨不已。…[详情]

既富口袋 又富脑袋——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幸福观”

几年前的蓉中村却是一个“烂摊子”:全村2700人,土地面积仅一平方公里,资源匮乏,财力薄弱。 2000年,李振生当选村党委书记。他上任后,充分发挥“借”的艺术,采取城乡统筹共建的方式,与福建省电力公司、省农业银行等21家单位、企业共建,为蓉中村发展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起步的时候要靠输血,但最终还要靠造血。”李振生说。蓉中村党委经过研究制订了“工业兴村”战略,要求村党委成员带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