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农民工心中的分量很重很重”
“党员在农民工心中的分量很重很重。”提到自己作为流动党支部成员的感受,43岁的许小国提到了一件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流动党支部决定,在农民工中发起一场为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为此,许小国和其他党员,挨家挨户向农民工们募捐。
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听说是流动党支部发起的活动,竟有数百名农民工踊跃捐款,很快就收到两万多元。“这个数字让我特别惊讶,要知道,他们中多数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钱。”
许小国说,每名流动党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架起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党组织之间情感的“连心桥”。
宋增和李恩都是外地贫困农民工,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流动党支部了解后,支部成员主动与他们俩结成帮扶对子,为每人买了一辆三轮车做收购工具,并给每人600元启动资金。流动党支部出面协调,让二人承包了富苑华城小区废品回收亭,现在他俩的月平均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
刚到长春的农民工王帅在加工铝制垃圾废品时,左手臂不小心被机器卷入,需要截肢。就在他的家人为医疗费发愁时,流动党支部听说了这个消息,先是在王帅的病房里设立了“锦程街道流动党支部捐款箱”,动员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王帅捐款,筹得善款1.5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后又通过各种力量,为王帅筹到16万元医疗费,使他得以完成后续治疗。
“捐款的农民工几乎都不认识王帅,他们捐款,冲的就是‘流动党支部’这个名字!”姜顺说,几年来,流动党支部已经帮扶困难群众12人,帮助贫困学生2名,捐助帮扶资金近30万元,“流动党支部党员们的形象已经在长春农民工的心中牢牢扎下了根。”
一次,来自江苏邳州的苏运伍在收旧报纸的过程中捡到了1800元钱,立刻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将钱归还给了对方。当人们问他“你每月的收入只有900多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时,他说:“我身边的党员都是这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习!”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去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从培育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伟伟说。…[详情]
几年前的蓉中村却是一个“烂摊子”:全村2700人,土地面积仅一平方公里,资源匮乏,财力薄弱。 2000年,李振生当选村党委书记。他上任后,充分发挥“借”的艺术,采取城乡统筹共建的方式,与福建省电力公司、省农业银行等21家单位、企业共建,为蓉中村发展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起步的时候要靠输血,但最终还要靠造血。”李振生说。蓉中村党委经过研究制订了“工业兴村”战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