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要 闻|快 讯|论 坛|热 点|视 频|娱 乐|社 会|图 片|郑 州|河 南|中 国|国 际
您当前的位置:中原网>>走出郑州看全国>>焦点新闻

郑州日报:科技创新背后的"南京服务"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41:51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南京工业大学内南京科技广场    中原网记者 禹亚楠 摄

(上)

本报记者 郑 磊 聂春洁

盲人专用的声导手机、解决青藏铁路冻土世界级难题的“热棒”……在南京科学会堂展厅,所展示的一项项专利成果“走出深闺让人识”,让观者对这个古老而又发达的城市平添几多侧目。

“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类似的专利产品展示会,恰恰是南京本土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总动员”,也是南京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长江之滨崛起的 “创新之城”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南京中圣集团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近万根“热棒”绵延在30多公里的实验区,破解了青藏高原冻土“魔咒”,确保了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一块仅有名片大小、利用超薄硅片做成的电池板,却能完成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吸收一天太阳能可以让一盏50瓦的灯亮上一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没错,正是凭着这小小的电池板,南京跨步迈入国际光伏产业第一方阵。

中圣集团何许“人”也?记者慕名拜访。在南京科技创新大厦B座4楼,南京圣诺热管公司(隶属中圣集团)负责人匡小平指着公司展板上的一张青藏铁路图片自豪地说:“当时建设青藏铁路碰到的三大世界难题之一——冻土问题,就是我们研发的热管解决的。”据她介绍,2004年之前,公司还仅仅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热管技术研究所;2004年企业改制后,由上市公司中圣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这家以热管及高效传热技术为核心,集研发、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国际工程公司。

“我们公司有20多位专家级人物来自学校,由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学者兼职,组成研发团队给予公司技术上的强大支持,无论是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还是现在电炉炼钢高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研发,都是研发团队根据实际市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创新产物。”匡小平说,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唯一的依托单位,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南京工业大学陈红喜教授打趣说,这座26层的科技创新大楼是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大学的第一座“营盘”,也是大学科技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以前南工大的老师是在学校查文献做项目,现在都走进大楼与老总谈研发,目前,校企已共建50余家研发中心,在孵及毕业科技型企业近140家,2009年销售收入达11亿元……”

而在南京,像中圣集团这样“校企联姻”的企业比比皆是:南瑞集团、新华科技、金陵药业等众多企业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

据介绍,从2009年8月开始,南京开始实施企业“院士工作站”制度,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今已建立35家工作站,共申请专利168项,开发新产品87个,企业新增销售额近20亿元。“政府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创新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开发和吸收国内外资源的发展机制”,陈红喜说,“在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三路自主创新大军的推动下,实现了南京在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上的飞跃。” 站在时代高度,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有效整合南京科教资源,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与特色产业,并形成一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毋庸置疑,一座“创新之城”正逐渐崛起于长江之滨。

( 编辑: 主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