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创新的“南京模式”
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一流,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600多所科研机构、80多位‘两院’院士各领风骚,科教优势乃南京的第一比较优势。”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加强告诉记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共同的迫切愿望和现实举措。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头走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探索利用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路径,使得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取得了多赢效果。
因为他们深知,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创新的基础则是科研。
2006年2月21日,注定要在南京自主创新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南京历史上首次自主创新大会召开,白发苍苍的“两院”院士与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共聚一堂,共商建设“创新南京”的大计。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出台,条条都是“真金白银”:企业创出“中国名牌”,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科技功臣,奖励50万元;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一定3年,重点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提供配套……创新大潮涌动,氛围浓郁,令人欢欣鼓舞。
“用5到10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引领作用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名师名校众多、人才名品汇集,优势特色鲜明、创新氛围浓郁’的全国重要科教中心”,谈到新鲜出炉的“五大中心”规划方案,郑加强坦言,这为南京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创新型城市和教育名城指明了方向。
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领头羊作用,南京市还陆续启动了职业经理人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援助行动及其他各种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让各类高层次人才带动更多人才,汇聚百川奔海之力,推动南京经济新跃升。
而其中的根源,离不开全民创新的“南京模式”。
一个道听途说的“八卦新闻”让记者感慨颇多:成贤街118号,本是城建规划展览馆,但市领导“亲批”后,展览馆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南京科学会堂——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精彩亮相。
走进一楼大厅,大屏幕上技术供需信息不断滚动刷新,11类服务项目集中办理,而南京科技创新资源网上更有大量科技信息扑面而来——这个“虚实结合”的科技平台,如今已成为南京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又一亮点;而“南京技术市场网站”的开通,使南京拥有“永不落幕的技术交易会”;“南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开通,让企业共享“网上公共实验室”;成立企业孵化协会,“南京企业孵化网站”亮相……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有了“全民科技”做后盾,南京市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009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试点城市,被工信部列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2010年又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南京已经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把发展方式从原来依靠资源消耗为主,转到以科技的投入和创新为主,以此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换代。”郑加强衷心祝福,希望南京能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寻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模式和路径。
( 编辑: 主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