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要 闻|快 讯|论 坛|热 点|视 频|娱 乐|社 会|图 片|郑 州|河 南|中 国|国 际
您当前的位置:中原网>>走出郑州看全国>>焦点新闻

郑州日报:科技创新背后的"南京服务"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41:51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多元保护 变“死保”为“活保”

在南京市规划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颐和路公馆区。映入我们眼帘是一片美丽幽雅的别墅区,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庭院宽敞,花木茂盛,成片的独栋花园洋房,形态各异、情调各具,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建筑。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工作人员介绍说,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拥有公使馆、名人故居等225处民国建筑,是南京市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风格各异的建筑博览地。所有建筑都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公馆区整个改造采用了腾迁方式,即把原有住户迁出,再由政府主导的公司进行修缮。

参观过程中,我们巧遇在此散步的公馆区老居民——今年83岁的郭志梅。郭志梅告诉我们,改造前的公馆区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六七户人家挤在一栋房子里,一户人家可能只分到一间房,房子不够住就到院子里搭建违章房,一年四季垃圾和污水随处可见,在这里长大的年轻一代都选择搬出去住,轻易不愿回来。

“能恢复到现在这面貌真是想不到,原来破坏得太厉害了,看到公馆区重新成为公馆区,我们住在附近的老居民都觉得体面。”郭志梅说,自己1949年随部队来到南京,此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亲身经历了颐和路公馆区从别墅区变成大杂院,又从大杂院恢复成别墅区,“现在我和老伴没事就到这里来转转,周围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表示,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南京采用了多元化保护措施,即根据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存状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变“死保”为“活保”。

就拿颐和路公馆区来说,改造规划中控制了几个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原有的肌理空间不能变。颐和路公馆区在最初建设规划中是一个民国党政军要员居住的住宅区,但在具体使用中出现了很多使馆建筑,其主要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一个院落有五六百平方米,建筑以两三层为主。在改造中,除了拆除违章建筑、铲除破坏严重的路面外,对原建筑的修缮力争整体风貌、街巷空间尺度都基本保持民国当年的格局,达到“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效果。

童本勤介绍说,南京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全面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实施全面保护;

局部保护——保留关键的构件,保护能反映历史建筑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可对建筑立面进行调整,在不危害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整修、装饰;

风貌更新——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般,但能延续历史文脉、对所处地段景观、环境氛围贡献较大的历史建筑,可按照原有风格重新建设。同时整治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拆除插建、搭建,使周边建筑、街道等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协调。

立面整治——拆除历史建筑立面上的遮挡广告,整治出新,恢复历史建筑的外观原貌。此外,在历史建筑周边尽量安排绿地、广场等开敞公共空间,打通历史建筑面向公共空间的视线通道,使历史建筑得以充分显露,并做好夜间亮化展示。

( 编辑: 主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