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要 闻|快 讯|论 坛|热 点|视 频|娱 乐|社 会|图 片|郑 州|河 南|中 国|国 际
您当前的位置:中原网>>走出郑州看全国>>焦点新闻

郑州晚报:看南京探路“创新型经济”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46:1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因为可以上网办业务,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大厅显得冷清,这背后是政府的高效率。

 

  “依托科教资源,寻求建设创新型城市新模式”“由政府搭台,实现产学研的零距离对接”

  从“科技创新”看南京探路“创新型经济”

“便利很多,专家就在家门口,有问题可以去B座的科技服务中心咨询,或到学校图书馆检阅资料,应用实验可以去一楼的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工大的毕业生也常来这里实习。”在南京科技创新大厦A座23楼,一家美资企业的员工孙敏说。

初夏的南京,细雨绵绵,穿过狭长的玄武湖隧道,一路向西,郑州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南京新模范马路5号的南京科技广场。

作为科技广场的主要组成部分,高100米的科技创新大厦双子楼矗立在雨雾中。走进一楼大厅,东侧A座会聚了南京工业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基地等研发单位,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集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则分布在西侧B座。

“我们特地把产交所的工作点设在最为方便的一楼。”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红喜介绍说,从研究院转而更多地投身园区,他深谙科技创新的各个关键节点,“由政府搭台,我们实现了产学研的零距离对接”。

晚报记者 黄盈/文 王长善/图

【现场声音】

“政府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创新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开发和吸收国内外资源的发展机制,在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三路自主创新大军的推动下,实现南京在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上的飞跃。

——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加强

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

A

“科技创新是全社会的事情。”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加强说,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近年来南京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更将目光延伸到比“产学研”结合更为广阔的方向。

“50多所高等院校、600多所科研机构、7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位院士,我们该怎么将科技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创新优势?”郑加强说,南京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把发展方式从依靠资源消耗为主,转到以科技的投入和创新为主,以此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换代,“我们希望抓住这次机遇,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寻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模式和路径”。

2008年10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科技局、鼓楼区人民政府、南京工业大学三方承办的南京科技广场落户新模范马路5号,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效整合了科技资源、行政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南京市赋予它的定位是“南京科技第一窗口”,也是南京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本。

政府成了“科技红娘”

“南京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制度化利用科教资源,逐步实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郑加强说,早在2006年,南京市就出台文件对激励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如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2000万元的创新型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专项基金等。

2009年8月开始,南京开始实施企业“院士工作站”制度,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今已建立35家工作站,共申请专利168项,开发新产品87个,企业新增销售额近20亿元。

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还走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探索利用科教人才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路径。2010年3月出台的《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更是亮出了 “抓人眼球”的“三年三个10亿计划”,即3年内,市、区(县)和开发园区共同筹资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筹资10亿元培育新兴产业;筹资10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创业、培育创新团队。

2009年南京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试点城市,被工信部列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2010年又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三路自主创新大军为科技护航

B

网上开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分镜头一 】

距南京市政府大门不过百米的成贤街118号南京科学会堂一层,繁花掩映下的 “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是另一座绚丽的科技创新舞台。

在8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内,记者看到,技术供需信息不断滚动刷新,科技项目和基金项目申报受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企业创新融资、科技创业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等14个窗口20多类服务项目都可以在此集中办理,“不仅加快了本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也吸引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来南京落户,促进南北技术转移”。

大厅西北角是科技创新资源网上共享服务系统,点击后,“南京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全面展示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资源,提供投资融资、测试服务、创业孵化等多项服务。

“比如许多企业需要使用大型科学仪器却无力购买,点击网页‘大型仪器’子项,‘南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就会跳出来。”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脑前介绍说,目前我国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仅为30%,远低于美国140%的使用率,会集700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信息的协作共用网就给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仪器储备库。

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季冰介绍,该服务中心自2006年建立以来,每年服务企业每次2000家,服务的项目每次4000项,技术市场交易项数1万项左右,“这个服务中心体现了政府服务的延伸,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得到发布,企业的需求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对接,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

专门为企业研发机构进入高校兴建的大楼

【 分镜头二 】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南京科技创新大厦B座4楼,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匡小平指着公司展板上的一张青藏铁路的图片自豪地说,图片上铁路旁的沙地上插了很多又高又细的管子,绵延铁路两侧500多公里,“当时建设青藏铁路碰到的三大世界难题之一的冻土问题,就是我们研发的热管解决的”。

在2004年之前,这家公司还仅仅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热管技术研究所。2004年企业改制后,由上市公司中圣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这家以热管及高效传热技术为核心,集研发、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国际工程公司。

“我们公司有20多位专家级人物来自学校,由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学者兼职,组成研发团队给予公司技术上的强大支持,无论是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还是现在电炉炼钢高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研发,都是研发团队根据实际市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创新产物。”匡小平说,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唯一的依托单位,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这座大厦不是出租写字间的大楼,是为企业研发机构进入大学而兴建的大楼,必须跟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是有关联的企业才能入驻。”陈红喜说,这座26层的科技创新大楼是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大学的第一座“营盘”,也是大学科技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以前南工大的老师是在学校查文献做项目,现在都走进大楼与老总谈研发”。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的校企已建50余家研发中心,在孵及毕业科技型企业近140家,2009年销售收入达11亿元。从2008年6月起,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有100多人。

南京已逐步形成以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开发区为构架的创新型园区体系。2010年末,南京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6家、国家级高新开发区3家(一区多园)。2010年高新区“一区多园” (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江宁高新园)实现技工贸收入465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09.8%。

C

创新型经济正由亮点走向亮化

在南京科学会堂一楼,有一块南京市创新资源分布示意图,上面闪动的红、黄、绿亮点清晰标示出了南京各个区的科技资源分布情况,“现在我们还需要优化科技资源的空间布局,把这些点都连起来。”郑加强说,在“十二五”规划中,南京市将建立一个“中心”、提升3个“核心”、推进“多点”共进,全面构建“一心三核多点”城市科技创新空间新格局。

其中,建设一个“中心”是指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升3个“核心”是重点建设模范路创新园区、麒麟生态科技园、高新区(一区多园)三大创新核心载体,使之成为代表南京科技创新水平居于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核心区;推进“多点”共进则是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江宁开发区,雨花软件谷、浦口医药谷、江宁无线谷、栖霞液晶谷、智慧谷、溧水农业谷等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形成全市各区域错位差异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南京从“秦淮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努力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有南京特色优势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跨越之路,南京的创新型经济,正由亮点不断走向亮化。

( 编辑: 主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