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为了雪域万家灯火
——记奋战在青藏联网工程的共产党员全生明和他的战友们
新华网西宁7月9日电(记者郑晓奕)初见全生明时,他刚从拉萨工地坐了一天火车回到格尔木。可他又马不停蹄跳上了汽车。眼下,弟兄们正在铁塔上飞架电线,高原一日四季,雷电雨雪交加,他放心不下。
再过5个月,“天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旁将再通一条“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这项世界上迄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将为缺电的西藏送去光明。47岁的共产党员全生明,是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临时党委委员、工程青海段指挥长,也是青海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生命禁区的“四零”奇迹
和当年建设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一样,青藏联网工程也遇到了建设者生理保障、高原冻土施工、高原生态保护三大难题。
最难的是稳定队伍留住人。全长2100公里的线路,高寒缺氧,峨峰交错,荒漠遮眼,激流断路,自然环境异常恶劣。自去年7月29日开工以来,万人施工队伍里最高峰时跑掉了近一半。有人一到工地,行李还没打开,扔下一句“头疼得受不了”就走了。
分管医疗、后勤保障和安全质量的全生明,决定把指挥部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前移410公里至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只有靠前指挥,才能稳定军心!”
从此,工地上总能看到一个瘦高个、戴眼镜的高原汉子,钻进每顶帐篷,摸摸被子薄厚;揭开每个锅盖,尝尝饭菜味道。
一次,沱沱河医疗站的护士长黄艳华和他聊天,无意中说起有个工地最近感冒的人多,可能是因为被子薄。黄艳华过几天再去巡诊,发现被子已经换成了厚的。
后来,全生明在所有工地强制推行这样的生活标准:一人一张铺,防止疾病传染;室内必须达到16℃;每人必须配备一件棉大衣和一顶棉安全帽;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不低于25元,供应半斤肉;工地的水不能喝,必须提供清洁饮水。
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从2009年开始,国内光伏产业在这个内陆小县集聚。阳明回忆说,除污染重、能耗高的硅料提取环节,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都在兴安落了户,目前已经有6家企业投产。仅用两年时间,兴安县的光伏产业就开始向百亿元产业迈进,成长为未来发展的新引擎。…[详情]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抗日战争期间流传在白洋淀的民谣,记录了雁翎队的神勇。 “雁翎队的名字是有文化的共产党人起的,他就是当年的中共安新县县委书记侯卓夫。”提起这位令他一生景仰的共产党员,当年的雁翎队副队长孙革眼睛湿润了。1940年,侯卓夫因被叛徒出卖,在突围中为保护战友而牺牲,年仅28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