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和建设宜居城市是灵魂。创造性的构思,打破了“千城一面”的尴尬。
2500年前中国的《诗经》中就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人们对宜居的向往。
1948年10月郑州市解放时,5.2平方公里的市区内没有一个公园和苗圃,仅有77株行道树,庭院树木寥寥无几。
热爱绿色和自然的郑州市民开始造绿行动,上世纪80年代,因绿化成绩斐然获得“绿城”称号而名扬全国。
2000年,河南省和郑州市的领导在提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郑东新区决策之时,就特别强调了生态和宜居的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郑东新区“十年建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宜居”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郑州城市建设历史上。
郑东新区在建设之初,没有单纯效仿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等样板,而是另辟蹊径。生态、共生、新陈代谢、环形城市,这些至今在国际城市规划领域尚属先进的理念,在9年前进行的郑东新区规划时贯穿始终,至今都不落伍。
郑州第一次站在和西方发达城市同一标准、同一理念上进行城市建设,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提升了河南形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宜居生态城市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二)
一个周末的郑东新区。
上午,广场、小游园和湖边,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玩滑板的时尚青年、唠嗑的银发老人,人们在满眼葱绿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下午,市民泛舟于宽100米的如意河、昆丽河上,品味着“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完美境界。
夜幕降临,桥梁、高楼、会展中心、雕塑,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如意湖的音乐喷泉不期而至,湖面像盛开的花朵,高达80米的喷泉组成的声光水画面,令观者如痴如醉。
“白日风情诗意足,夜色入画更动人”。短短9年,郑东新区的大美展现在人们眼前。
如今,东区累计完成景观绿化面积1300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40多个,整体规划绿化率接近50%,人均绿地47.11平方米,水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河道通畅,水质优良。
有所弃,才能有所取。“城市核心区建湿地公园,一半土地是绿地,在国内新区建设中很罕见,大家也很疑惑,后来国内外的开发商都看中了这里的环境来投资,环境与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位曾参与郑东新区建设的领导说。
如今,来到郑州的游客,除了游少林寺、赏洛阳牡丹、观开封龙亭,游览的重要一站就是郑东新区。据郑东新区管委会统计,截至目前,他们已接待世界各地考察团30万人次。
曾有人这样评价郑东新区:她有苏州一样的稳定和安逸,有上海的雅致和精巧,有深圳的活力与激情,有天津的大气与磅礴,它身上则独有这一份深深的厚重,让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