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上海工作的郑州人小徐,正是看中了郑东新区的宜居环境,放弃在上海置业的想法,回到了家乡。
“城市越来越拥堵,每天忙碌的工作后,面对喧闹嘈杂的人居环境,感觉几近崩溃,把房子买在环境好的城市,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轻松感。”
居住的概念总是不断更新的,像小徐一样,人们越发向往宜居的轻松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陶渊明笔下的景象,逐渐成为都市人的“理想生活”。
郑东新区开车不堵。这里路网四通八达,已铺建城市道路269公里,“环形城市”的设计理念,让车辆快速聚集,快速散开。
这里更看不到“天天挖沟”场景和私搭乱建的线杆。建设之初,水、电、气、暖、通信等管网提前铺设,11万伏的变电站全部入地。
这里及早为“私家车”进入家庭做足了充分准备。因为CBD大大小小的停车场达到76个,停车位超过2.2万个,只有3平方公里的CBD,如此众多的停车场,创造了全省之最。
这里的小区鲜见“防盗窗”。小区技防和物业管理拥有全国先进水平,完成了“数字城管”和“平安东区”的融合对接,指挥中心监控设施已实现运行。
这里的社区商业如火如荼,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3.6公里长的CBD商业步行街投入运营。
因为宜居,截至2010年年底,东区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30余万,CBD入住率超过90%。
如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变电站、热电厂、水厂、气源站等合理布局、超前建设,还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做梦都想在公园一样的城市里生活,一到新区,我就乐了,梦想成真。”市民吕先生购房后喜于言表。
法国巴黎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则将郑东新区与巴黎相媲美。“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与巴黎类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生态城市的理念,让城市建筑与自然为一体。”而意大利的游客则说,这里就像意大利的花园。
(四)
站在CBD的高楼顶层,放眼望去,不大的区域内,大大小小七八个学校的操场有序分布着。截至目前,东区已建成小学2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接近2.5万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省疾控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省直三院、颐和医院基本建成即将投用,郑大一附院和市儿童医院开工建设,10余个医疗卫生网点投入运行,医疗设施日益完善。
许多人感慨与好奇:9岁的郑东新区,越建越年轻,魅力也不断涌现。
这得益于宜居的定位,更得益于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人们宜居乐居之后,对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回归自然,达到人类、城市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曾担任黑川纪章助手的周定友说。
郑东新区呈现的实景的确如此。35万平方米的“郑州之林”,高低起伏的山地,集200余种植物于一体,让生活在平原的人们可以感受山林之美,聆听自然天籁;30公里长的“三河一渠”,与周边的绿化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回廊,让人过着亲水的绿色生活;湖滩相连的湿地公园,绿色植物净化着如意湖的水质,多样生物也让人流连忘返。
住在联盟新城的樊先生感受很直观:白天随时可看到蝴蝶、喜鹊和昆虫,晚上还能听到蝉鸣蛙叫。
龙湖地区“生态宜居”思维则更为超前。今后,龙湖CBD副中心地上只允许公共交通车辆行驶;龙湖中央的生态小岛,不允许人进入,是给鸟儿等动植物提供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