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数年崛起一座新城,实绩背后,精细化管理功不可没。郑东新区城市管理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首先得益于和谐拆迁打下的坚实、稳固根基。
和谐拆迁根基稳健,新区建设与发展才不至于留下隐患。检视国内,历来的新区建设,如何做好“农民变市民”的拆迁与安置工作,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和别的地区的新区建设相比,郑东新区拆迁与安置工作任务同样繁重。当时的省、市决策者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要求,要确保拆迁农民“住得比过去好,生活得比过去好”。以此为指导,从2002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努力,本着“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9年来,新区累计妥善解决了1.2万多户、5万多人的动迁、安置工作。如此繁重的动迁、安置工作量,没有发生一起与拆迁问题有关的重大纠纷事件,这,堪称奇迹。
“奇迹”的缔造,不是偶然和幸运。为保证拆迁的有序推进,工作人员前期向内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考察,向外大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高标准制定政策,严要求确保执行;实施拆迁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分包拆迁村,深入一线;恪守权力边界,坚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人性化拆迁、文明拆迁,接受群众监督;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过渡群众,探索和逐步解决征地农民的社保、就业、养老等问题;抓好安置小区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回迁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以安置为例,如何尽可能地确保拆迁群众的利益?用时任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担任拆迁安置指挥长长达6年的中牟县县长马锁文的话说,要做到“两个满意”:征地补偿标准让群众满意,安置小区选址让群众满意。做到“两个满意”并不容易:比如小区选址,要兼顾到新老城区的融合,群众入住后生活和工作的便利,甚至是否方便房子出租等情况也一并被考虑。
为解除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新区确保每户1名成员优先就业,实行免费岗前培训。到目前为止,新区已免费为征地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近两万名征地农民接受了培训。
(三)
“人是城市的核心”, 城市的主体始终应该是人。对新区建设来说,如何善待“第一批奉献者”,检验着新区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对郑东新区来说,“第一批奉献者”,当属征地农民。
新区的管理有其独特的一面:在一些情况下,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之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界限;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为民服务的统一性。在和谐拆迁、技能培训后,郑东新区致力于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为“第一批奉献者”搞好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