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26日电(记者海明威、孙阳)四川藏区高原的清晨还微微有些凉意,53岁的藏族大妈扎拉坐在自家藏式“别墅”的花园里享受着暖阳的轻抚。
扎拉是一位牧民,她目前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的一处“牧民定居点”里。远远地走近这处定居点,蓝天白云下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宽敞的院落里绿草如茵,开满了格桑花……
扎拉大妈家里共7口人,他们一家是去年搬进这处定居点的。她告诉记者,时下水草丰美,家人都去远牧点放牧了,留下了身体不太好的她看家。
邛溪镇党委书记尼美多吉介绍说,四川省目前实施的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是有机结合的:即每年5月到10月气候温暖,牧民们去自家的远牧点放牧,入住政府提供的新式帐篷。从11月到来年4月,由于大雪封山,水草枯萎,他们会回到定居点,暖暖和和地一家团聚。
扎拉说,在过去,她家和其他牧民们一样,常年在外游牧,都是居住在传统的黑帐篷或土坯房,常年日晒雨淋,“天当屋顶地当床”。她未曾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扎拉大妈的家有浓郁的藏式建筑特色,外墙上画着寓意吉祥的八宝图。屋外是个面积不小的院落,一角摆放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卫星接收器。家里共有6个房间,客厅四周摆放着漂亮的藏式沙发,地上是藏式木板,干净整洁。客厅中央是取暖用的火炉,长长的排烟管直通室外。她家还另有一栋城里十分流行的“阳光房”。尼美多吉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用来接待游客的。
“现在我的房子阳光很好,也干净、漂亮。还有太阳能洗澡器、电话、电灯和净化水都牵到家门口,连路灯也有了。没有想过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扎拉说。
走出扎拉大妈的家,顺着村里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右侧出现一个篮球场,场边安放有各种健身器材。尼美多吉告诉记者,以后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可以在篮球场上组织游客跳锅庄舞、烤羊肉。他高兴地为我们描述当地的发展大计。热坤村将大力发展旅游业,接待能力预计能达到日均300人左右,全年的旅游收入将超过20万元。
尼美多吉向我们介绍,目前热坤村有217户810人。修建定居点之初,政府为牧民们提供12种由专家设计的户型,每户都在80平方米以上,供大家挑选。每户房屋的建设国家给予2万3千元的补助,同时提供3万元为期一年的无息贷款。购房时,每户藏民只需要出1至2万元,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屋。
千百年来,牧民们以逐水草而居,过着“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尝试帮助牧民享受到现代公共服务和生活方式,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四川省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180亿元,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0多个定居点,改善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四川省政府督查室介绍,截至2010年底,“牧民定居计划”已完成定居房建设6.9万户,占任务总量的69%。2011年底该省计划完成目标任务的90%以上。同时,该省今年还计划安排资金3亿元,为藏族牧民制作发放10万顶新型帐篷,改善10万户、50万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定居以后,牧民的后续发展是规划着重关注的问题。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牧区各级政府目前正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特色产业或者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有重点地加快定居点配套产业发展、优先发展牧家乐等旅游产业来实现牧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