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揭秘“天宫”上的河南造:准星、神经元产自郑州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9-30 17:33:41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些航天精密部件,依然需要用最原始的手工生产

    河南制造1

    垂直调整设备:

    相当于火箭发射的“准星”

    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30日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  昨晚,“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一片欢腾的时候,千里之外的郑州,也有一群人欢呼雀跃。

    这就是位于郑州高新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693厂。

    厂长郑治友介绍说,“天宫一号”的运载工具“长征二号FT1”火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火箭点火之前,三级火箭之间的连接必须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如果三级火箭的位置稍有偏差,将导致飞行失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为火箭调整垂直度的设备,就是由693厂研制生产的。该厂研制生产的垂直度调整设备,分别被安装在各级火箭上,为火箭的腾空做最后的“瞄准”工作。

    据693厂的工作人员介绍,遍布于火箭各个部位的传感器,不停地测量箭体内部性能参数和系统状态参数,并把检测信号传输到地面,指挥员据此判断火箭是否具备良好的起飞状态。“通俗点说就像‘准星’,想要成功,方向不能有一点偏差。”

    河南制造2

    电连接器:

    这是飞船、火箭的“神经元”

    如果把“长征二号FT1”火箭和“天宫一号”看做一个人体,数以万计的航天电连接器遍布在各个系统和部位,与各种电路就组成了航天器的“神经脉络系统”,它把成千上万的各种指令传输到指定部位,完成“规定动作”。

    这是693厂工作人员崔宁做的比喻。“与人体的‘神经元’一样,任何一个电连接器的失效均会影响到信号的传输,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空间对接的顺利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飞船和火箭系统,分布着许多电子仪器和电连接器,它们体积不大却各司其职,维持着飞船、火箭这个机体的正常运行。而693厂为“长征二号FT1”火箭、“天宫一号”、“神八”飞船提供的电连接器占据60%以上的比重。

    在工厂车间里,记者看到了Y88舱外用圆形电连接器,这是该厂自行研制生产的产品,是宇航型号电路通道中关键的元器件,关系到航天器空间对接的成败。一个圆形的环内,“插头”部分是55根“针”,而“插座”部分是55个孔,每一根针都有序号,在对接的时候,55根“针”都要准确无误地插到55个孔里。

    “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对接,这样的‘针’、‘孔’连接不能出一点错误。”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探访车间

    一条电缆有600多根线,手工做好要用一个月

    在普通市民看来,693厂是一个神秘的地方。9月26日,记者走在其位于郑州高新区的办公楼里,随处可见墙上张贴的保密事项。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还要求记者戴上鞋套。不过或许你想不到,生产航天设备这么高级的东西,在这个车间里居然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手工生产。

    “我们并不批量生产,都是各处提出要求,然后设计图纸,每个设备可能都会有所不同,目前实现不了机械化生产,包括‘天宫一号’所用的电连接器,也都是手工生产出来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李青(化名)今年25岁,来693厂已经一年了。在一张大大的工作台上,她不断地从一个标着序号的纸牌上剪下电线,按照一定长度剥去线皮,之后穿在一根针状物里,压紧,最后将针状物插进电连接器端口。

    “这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我现在做的这条电缆有600多根线,并不完全相同。这600多个线头,有的要做成连接端口,有的要焊在电路板上。每一根线都有自己的序号,位置不能有一点差错,一个这样的电缆要做一个月。”李青这样告诉记者。

    她介绍,在拿到按照订货方要求设计的图纸之后,要根据图纸在布线板上布线,为每一根线标上序号。“有时候会用到几百根线,粗细不同,需要用的长度也不同。”

    除了电线上的学问,在剪线、压线的工作里,也隐藏着窍门。“在剥去线皮的时候,不同的线剥多长线皮也是有要求的。而在压线的时候,压线钳有好几个挡,根据不同地方的端口,采用的压力也不一样。”

    大白天也要开灯,工作人员早早就花了眼

    和李青在同一排的那个男孩叫张博(化名),今年刚大学毕业。记者26日下午3点左右在生产车间走访时,光线还很亮,张博已经打开了桌子上的台灯。

    “有时候一个接线板上要焊几十甚至上百根电线,还都有序号。有些员工的视力不好,就需要开灯辅助照明。”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工作顺利了,这也能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台灯光线比较强,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看别的东西就会很黑。我们的工人,很早就会花眼。”

    在该车间里,记者不时会闻到松香的味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气味吸多了对人也不好。不过多数设备都需要焊接,不免要用到松香做助焊剂,工作人员要戴口罩以减少伤害。

    整整一天,和李青一样的工作人员几乎要一直坐着,遇到忙时需要加班,工厂都是把饭送进车间。

    这时候,一直引导记者参观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和你们当记者的一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坐着,也容易产生腰部和颈椎问题。”

    “天宫”啥特色

    总设计师:

    少花钱,多办事,效率高

    “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一贯的优势和特色。”5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这次飞行试验除主要任务交会对接外,还可达到3个目标。”

    一是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二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中的关键单项技术,其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经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三是将在目标飞行器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天宫”团队

    平均年龄仅33岁

    据统计,“天宫一号”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仅约33岁。这样年轻的队伍甚至引发了外国同行的羡慕,因为他们无论在年龄上还是结构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曾介绍说,中国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在准备“天宫一号”发射期间,这支队伍的进取精神再次得以展现:早8点上班,晚10点回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

    “天宫”命名记

    名字与“神舟”、“嫦娥”呼应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说,2002年任务方案通过时,“天宫一号”还没有名字,它被直白地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是:MB。

    2006年,科研人员赋予它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天宫一号。

    白明生说,具体是哪个人想出的这个名字,大家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这个名字一提出,就立刻得到了团队的认同,它不但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还与此前的‘神舟’、‘嫦娥’相呼应。”目标飞行器的缩写,也从MB变为TG。(据新华社电)

【 作者:  编辑: 禹亚楠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