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08 10:38:1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洛阳市洛龙区的花匠们在管理蝴蝶兰。该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种植业向果蔬花卉园艺业调整。

    洛宁县东宋乡瓜田内,市民开心地买瓜,瓜农也乐得合不拢嘴:观光农业让俺的西瓜卖了个好价钱。

  

    三门峡市农民工学员正在学习大客车的驾驶技术。该市推出了众多针对农民工的免费技能培训。

    遂平县石寨乡张楼村麦田里,2010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启动。

  

    辉县市百泉村的老人们领到了养老保险金。该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83%。

  □本报记者胡心洁李岚

  核心提示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

  我们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中原大地的河南,用中国1/16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10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自己近亿人口,还每年向外输出300亿斤以上粮食和粮食制成品。

  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之势”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连续7年创造新高,全年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能否再上新台阶?

  省委“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首先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道路纳入“重中之重”,提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做到这些,谈何容易?

  由于农业和种粮效益比较低,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0元左右。农民单靠农业和种粮增收比较困难,作为全国第一乡村人口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的弱质性、农村的薄弱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仍然很突出。

  当今中国是农业农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战严峻的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我们不能不深刻认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要意义: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河南而言,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实现粮食增产、撑起国家的“粮袋子”,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民增收、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省委“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我省今后5年的“三农”发展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有了美好的蓝图,我们距离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的目标指日可待。

  农业强则国强

  现状粮食生产面临四大约束

  今年暑假,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利英率领学校师生深入南阳等传统农区,调查发现粮食生产普遍面临以下约束:

  耕地规模约束。农户地块规模小而分散,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应用程度受到限制,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耕地产能的发掘。

  人力和物力投入约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下降;不重视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科技应用能力下降,粮食增产潜力下降。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约束。农业基础设施缺乏规模化、系统化投入,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有限,粮食生产面临水旱灾害和病虫灾害的威胁。

  农业科技贡献率约束。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出处少、推广少、应用少,制约了粮食增产潜力。

  在上述诸要素的制约下,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在缩小,惠农政策的激励效应在减弱。如何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收开辟新的空间,已成为河南必须破解的难题。

  案例粮食高产是怎样创造的

  鹤壁市2005年开始实施粮食高产创建,2005年实施的15亩小面积超高产攻关,当年就实现了小麦平均亩产655.9公斤、玉米1006.85公斤,在全国首创同一块地上玉米单季亩产超吨粮、全年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2006年到2009年扩大示范面积,实施了从50亩到1万亩的示范方高产创建,2009年8个万亩示范区夏秋两季粮食平均亩产1400.8公斤,均创我国万亩产量最高纪录,在全国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超吨半粮目标。

  2010年,鹤壁市在浚县、淇滨区、淇县规划了8个万亩以上示范方,小麦平均亩产611.6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782.8公斤,实现了两季亩产1394.4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多年的粮食高产创建中,鹤壁市创新了小麦、夏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模式,科技创新成为粮食高产稳产的法宝。鹤壁市建设了全国首家、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实现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生育期、苗情、长势以及病虫害等的可视化,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管理。

  解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朱孟洲(省农业厅厅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也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区。按照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河南将使粮食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0亿斤稳定提高到2020年的1300亿斤,重点在政策保障、财政投入、科技提升和5000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

  农民富则国富

  现状“不能谁贡献大谁受穷”

  今年8月,我省无党派人士赴驻马店市调研,调研课题为“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全国夏粮开镰仪式连续在驻马店举行,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驻马店是个极其重要的“粮袋子”。

  驻马店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8,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0多亿斤。去年,驻马店粮食总产132.33亿斤,今年夏粮总产84.6亿斤,连续7年实现丰收。

  然而,粮食主产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比如驻马店,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财政支出的79.6%来自转移支付,对上级安排投资的建设项目,根本没有能力拿出配套资金。

  “不能谁贡献大,谁受穷!”调研中,不断有这样的呼声。

  案例龙头企业成就食品名城

  漯河,这个仅辖三县一区的省辖市,却贡献了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三十分之一。漯河“中国食品名城”美名的得来,主要靠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

  种植—养殖—产品的良性循环链条运作,让漯河树起“食品名城”的品牌大旗。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北京市民菜篮子中占近30%,香港市场的鲜冻猪肉80%来自漯河。

  畜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颇具活力的产业,它对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据显示,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956元,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1.4%,漯河农民的收入结构中,畜牧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去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7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7%。河南的规划是,到2020年,这一数字刷新为50%。

  河南虽然有双汇、众品、华英、永达、大用、科迪等龙头企业,但龙头加工企业仍然较少,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这也是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而不是强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之一。”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分析说。

  解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魏仲生(省农业厅总经济师):全面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和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六大转变:

  第一,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由靠天农业向现代基础设施农业转变。第二,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变。第三,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由劳力农业向现代机械化农业转变。第四,要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由粗放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变。第五,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农产品农业向现代精深加工农业转变。第六,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由增产丰收农业向增值创收农业转变。

  专家声音

  “农业发展靠什么?高科技!”

  河南还要从农业入手,发展高技术产业。农业发展什么?一个是粮食作物,一个是主副业并举。比如以色列,其发展方式也是发展农副产品。再比如散养的鸡下的蛋,比普通鸡蛋贵几倍,一些超市卖的大米,最高的价格100元一斤,这是要靠技术。

  所以农业要发展起来,一定要有高科技的成分。这样的话,农业就可以为河南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外专局原局长、科技部顾问、国家中长期规划组组长马俊如

  “种田能手种地,一定会致富!”

  “不要看不起农业,因为农业并不注定意味着穷根,农业也是可以繁荣的。中国的农民为什么不富,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如果能将农民尽快转移出去,加大劳动力的供应力度,将土地流转出来,让种田能手来种地,一定会致富的,而且农业是可以振兴的。”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新农业特区,河南是首选!”

  正是河南在农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还要依托农业。如果发展中国农业特区,河南可以作为首选的第一高地。发展经济,不一定非要瞄准高楼大厦。中国需要农业高地,需要有农业特区来引领大农业的发展。河南有可能、也有必要建成中国的农业高地。

  但作为特区,首先要有良好的区位和定位,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内引外连的机制,有精英的人才团队,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全方位扶持。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建成中国农业的第一高地或特区,国家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

  八方热议

  “成为大厨房,何愁农民不富!”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省畜牧业2009年只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7.7%,而现代农业发展中畜牧业应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为其重要指标。这和我省加工企业只有双汇、大用等龙头知名企业太少有一定关系。只有将产销链条紧密结合,我省的生猪、肉牛、家禽等畜牧业才能健康发展并形成集聚区,才能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带来物流的低成本,使我省成为全国人民厨房离不开的粮食、肉类食品的大仓库,何愁农民不富?

  ——网友“田野上的花”

  “大家吃好才算好!”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粮食“六连丰”,不光自己吃饱,还帮助全国人民吃饱。现在河南人到了要“吃好”的时候了。中原经济区,是解决一亿河南人“吃好”问题的重大战略,每个河南人都应为此努力,“大家吃好才算好。”

  ——网友“小秋”

  “要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河南是农业大省,现在青菜、土豆都卖到几块钱一斤了,而河南产的小麦还不到一元一斤,如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增产又增收,这是我们河南亟须解决的问题。

  ——网友“不爱白菜”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