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2-09 11:39:55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个敬礼 考验信仰的坚柔

    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3月3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正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9点多钟,李文祥老人到了会堂后台贵宾室。老伴叮嘱他敬礼要敬好,老人有点不屑:这个不用教,这是俺部队的事,敬个礼你一看就知道了!

    台上的报告团成员,除了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其余分别来自范县武装部、民政局、白衣阁乡政府和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他们真情讲述的李文祥事迹,深深打动了台下1100多名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心潮阵阵,泪光闪闪,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响起了20多次掌声。

    报告完毕,一阵安静,全场视线投向舞台入口——

    两位白发苍苍的龙钟老人出现了。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与老伴相扶相携,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场掌声雷动!

    李文祥把拐杖交给老伴,努力挺直身体,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举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哗,整个会堂简直爆棚了!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站起来,向这位老英雄、老功臣鼓掌,向这位老农民、普通人鼓掌。老人一言未发,却如黄钟大吕,用一个敬礼撞响所有的心灵,考验着信仰,考验着党性,考验着人格。全场听众的回应犹如井喷一般,掌声经久不息……

    兴奋的老人后来告诉记者:敬礼“我还扫了半圈儿”!

    那是他的即兴发挥:威武的军姿,庄严的敬礼,仿佛一尊高大伟岸的雕像,朝着全场听众,从左至右徐徐移动面庞和目光——那一刻,苍老的热血也沸腾了!

    省委书记卢展工动情地说:非常高兴河南省又涌现了一位先进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领导干部、复转军人和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尊重和学习的光辉榜样,又有了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个由省委书记亲自发现、亲自发掘、亲自发布、亲自发扬的先进典型。卢展工先后3次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推荐李文祥事迹。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传李文祥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组成采访团进行了集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等纷纷转发了李文祥事迹。今年2月,李文祥被中央确定为“时代先锋”入选人物;5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评审小组开展网上投票推荐活动,李文祥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预备人选。

    这是一个现实意义强烈、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典型。李文祥这个典型,虽然地处偏僻,却已触动社会敏感神经;虽然身居微末,却已直指世道人心。他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对应,他的行为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对应,以一个常人的声音,以一个哲人的声音,向世人发出询问、探问、追问甚至拷问。这是社会转型期非常需要的正面典型,这是和谐社会非常需要的模范典型,必然引起党员干部的心灵感应,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赢得广大网友的关注认同。尽管他本人并不自诩,却将会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代表,作为当代河南人的代表,进入21世纪经典楷模人物的长廊,名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青史。

    这是一个听不厌、品不够的感人典型。李文祥的人生长河,融会了多义多元的丰富内涵,既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普世情理,超越了领域行业的界限,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因此巡回报告团所到之处,从省会到各市,从机关到部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从老人到青少年,无不为之肃然起敬,无不为之扪心动容。省直机关工委组织听了报告以后,又把专职机关党委书记联席会议开到了学习榜样的现场;团省委召开“五四”群英会,把李文祥列为全省青年的学习榜样……这股强大的冲击波正在扩散,直至全省各个角落。

    并不是每个先进典型都能如此。李文祥事迹为什么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深刻影响?

    省委书记卢展工总结了这个典型的力量所在:一是具有真实性,事迹很真很实,可信所以可敬,可信所以可学;二是具有持续性,64年如一日永保本色,没有松懈,没有断续,无论人生怎样跌宕起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三是体现先进性,用亲身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个典型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革命传统,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对党对人民忠诚。

    有着伟大的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李文祥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的“三平精神”展现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样板。

    当卢书记鼓励李金英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争取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时,老人告诫女儿:“能给你个党员么?你要符合入党条件,好好学习,把工作做好。入党没诚意入啥党!”

    小布包里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不识字的老人为何一直保存了半个世纪?他捧着这可以触摸的理想信仰,说:“这是教材,让自己知道共产党员咋样做。”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儿!听他重复当年指导员的话,记者问: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儿?

    他说:“入党要有诚心。党跟咱老百姓一心,党不会变,党员也不能变。入党了,命就交给党了。有的人觉悟不高,他不懂。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战斗最吃紧的时候往上冲的是党员,不打仗的时候工作成绩最好的是党员。我这个党员不这样做,群众就会看不起我。打仗不带头,生产不带头,光凭关系好就入党,就是给党抹黑,降低党的威信。多为自己考虑,那党员就不合格。都想为个人考虑,那就毁了,社会主义干不成了。”

    老人感慨:“当一名共产党员,说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带头,都要比一般群众强,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但现在也有党员很享福呀。记者说。

    老人凛然摇了摇头:“不享福!现在老百姓还没享福呢,还有好多穷人,咱能享福?啥时候老百姓幸福了,咱就享福了。”

    老伴陈宝珍向丈夫跷起大拇指:“这个党员是用性命换来的!”

    记者问她:你当过妇女队长,为啥不入党?

    李文祥老人轻轻地断然说:“她思想撵不上。”

    “撵”,就是不能停顿、不懈追赶、不断提升。老人说出了一个哲理:紧紧跟上时代发展,党员的思想是要“撵”的,党员的标准是“撵”上去的,党的先进性是“撵”出来的!

    面对无边无际的清寂,记者向他提出一个艰难的问题:在这么一个小角落里默默无闻50年,你不怕党忘记你吗?

    老人的口齿突然变得清晰:“共产党不会抹煞人。有功的人,共产党不会忘记你。品德好的人,都有人记得。现在不知道,将来以后会知道的。”

    “我的成绩都在本儿上记着呢!”老人说的“本儿”有两个,都是他被省委书记发现并经媒体报道以后浮出深水的。

    一本是247团老团长刘竹溪的日记本。今年初春,老人接到来自南京的电话,对方是刘竹溪的儿子,老人一听呼腾站了起来,立马想去看望老团长,可老团长一年前去世了。在老团长留下的日记里,他儿子查到了李文祥的名字和战功记录。

    还有一本是老部队送来的《83师师史》。三野番号撤销以后,28军1952年归福建军区领导,1969年起换防山西侯马、大同,1998年撤销建制,83师改编为山西省陆军预备役83师。今年2月,83师领导从《解放军报》一得知李文祥事迹,立即赶往河南范县。

    那天,特意穿上旧军装的老人,在村口从清早一直望到傍晚。68岁那年,他看了渡江战役的电影,曾带着女儿到福建三明,到处打听老部队的消息,却渺渺不知去向。今天,整整55年后,老部队的战友终于和他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战友带来一箱83师获得的奖品,老人一件件亲手触摸;播放247团的影碟时,老人的眼泪扑嗒嗒地掉;当济南战役那面“永镇门爆破队”锦旗也特地从博物馆借出来放到老人手中时,老人已看不清了,他含泪抚摸锦旗,说:“俺找着俺的家了!”

    从《83师师史》名单中听到陈景三、刘玉瑞,老人又惊喜地叫道:今天我找到他俩老首长了!一个是俺的副军长,一个是俺的营长!

    这时记者顿然明白:李文祥老人,他从来没有孤独,他永远不会空虚。除了现实生活中的亲友,他还有这一群灵魂的伙伴。共产党员的荣誉感,革命军人的荣誉感,这不容玷污的光荣,这不可亵渎的尊严,成为他们之间永远的吸引和支撑,无论是在尘世还是天堂。沉默的50年,其实充满了意义,他在向老首长们行着一个漫长的军礼。

    “尖刀上的刀尖”,从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竭尽忠诚,到和平年代的安贫乐道矢志不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考验中,他从没卷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始终是一柄锐不可当的刀尖。

    87岁老人气昂昂地告诉记者:“我是一等预备役!还可以第一批上战场!”被列入陆军步兵指挥类军官第一等预备役的他,军人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天准时中午12点开午饭,下午5点开晚饭。他抱着战友送来的军棉被和军大衣,说:我最想这了!周围村子的青年入伍,他都要去告诫谈心。他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女儿把两个孙子好好拉扯大,将来送去参军!

    最后,记者挑选了年轻网友的一些热评,念给已是偶像的耄耋老人听:网友“爱婴”说:李文祥是没有英雄光环的英雄,是老百姓没有异议的典型,这个典型早就应该树立;“执着的我”说:什么叫真正的淡定,这才是;“随心而动”说:现实中谁又有这种境界呢,反正我没有,所以我心底是无限的崇敬;“李国征”说:李文祥老人的事迹,绝非是灵光一现就又回归历史不再提起那么简单,而是厚重得不能再厚重,叫人永远不容易忘怀的那么深刻……

    李文祥老人没有吱声,显然他不明白什么是网友,但他相信,这些孩子们中间将会有他的薪火传人。

【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朱夏炎 王 钢/文 河南日报记者 郭 宇  编辑: 赵静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