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回来,记得带个好相机给大哥家拍张全家福。”昨日上午,把我送上回郑的长途车,大嫂隔着窗户大声嘱咐着我。
“你又不再去深圳了,还怕兄弟没时间给你拍个照片?”大哥笑着拍拍大嫂的肩,朝我挥挥手。
腊月二十九上午刚到家,十来年没见面的大哥、大嫂就迎了上来,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自从2001年我来郑州上大学、大哥大嫂去深圳打工,他们两三年才回家一趟,还不固定时间,我们几乎没再见过;大哥、大嫂去深圳那一年,大侄子刚刚会走路,现在孩子已经“蹿”到一米多高,马上就该上中学了。
“老三,你大学里不是学过摄影吗,我记得你有一个好相机呢,今年给俺家拍张全家福吧。”还没等我在家把凳子暖热,大嫂就跟我提了要求。
大学里,新闻摄影是专业课,那时候我有一台凤凰相机,大三那年春节带回家,给老少爷们留下了不少照片。没想到十来年过去了,大嫂还惦记着我的相机。“出去十来年,孩儿都不认识我了。孩儿记事以来第一回团圆,想留个纪念。”大嫂说出了缘由。
“没学历、没技术,只能干体力活,一个月一千七八,除去房租、饭钱,落在手里也没几个子了。”去深圳十年,嫂子打工的工厂换了两三家,从生手练成熟练工,工资年年涨,却一直没突破过两千。“一到过年回不来,想孩子想得哭,我就跟你哥说,啥时候咱要能在家门口打工就好了。”
去年秋天回来后,大嫂忽然发现周围很多跟她年纪差不多的农村妇女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连个聊天的人都找不来”的大嫂终于没能闲几天,就让邻居小姑娘把她也带到了县里新开的皮鞋厂。“一个月一千四五,是没深圳那时候多,不过在家吃饭不用花钱、住在自己家不用再掏房租了,这样算下来,落在手里的比在深圳打工挣得还多。”
嫂子新工作的地方就在县城北面,县里新建起来的省级产业集聚区里。厂子离家也就四五公里,骑电动车用不了半个小时。包括嫂子现在打工的鞋厂在内,现在集聚区已经有3平方公里的规模,汇集了十余家卫生用品、服装制鞋企业,拴住了不少曾经南下打工的年轻人。
更让大嫂高兴的是,个头几乎赶上她的儿子,也开始认她这个妈了。“以前出去时间长,孩子跟我都没感情了。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养活孩子,说啥也不离开了。”
记者从省政府网站上了解到,目前我省各个县市,已经建设起来百余个产业集聚区。这些星罗棋布在中原大地城乡的“工业企业孵化器”,在壮大我省县域经济、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再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