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2月19日电 3月5日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是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总是自发地学习一个人,缅怀他——听他的故事,读他的日记,唱他的歌曲。
50年来,他从来不曾远去,他的名字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在他的故乡,千百年来,人才辈出,灿若星河,这其中有一个伟大而平凡的青年,被故乡人民引为自豪。
这个人,就是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心灵的雷锋。
湖南长沙,诞生和养育了雷锋。雷锋和以他命名的精神,用最质朴、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式,滋养和回报着故乡的人们,成为精神的灯塔。
“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刻,一语胜万言。
这座城市孕育了一个人 那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早春2月,细雨纷飞,乍暖还寒。
长沙市望城区团山湖村,垂柳正欲吐出嫩芽,成群黑山羊在河滩上漫步。村卫生站的医生李开宇骑着摩托车为村民看病归来,他指着不远处的肥沃田野说,这就是当年雷锋开拖拉机、修河堤的农场。
54年前的那个秋天,长沙望城籍青年雷锋,跳下心爱的拖拉机,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从这里出发,北上辽宁,做了一名推土机手。工作2年后,又穿上军装,成为共和国的一名战士。
从军后,雷锋迅速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激情与举动,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偶像。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璀璨光芒。
雷锋在长沙的故居,依然保存着泥墙草舍的风貌,但周边早已不再是田园景致。一个大型的西式别墅、洋房小区,环绕故居。只有一条绿荫如盖的小路,连接故居与湖南雷锋纪念馆。
1940年出生的雷锋,在这里度过了坎坷的童年。年逾八旬的雷孟宣老人,是雷锋的乡邻和幼时玩伴。他说:“母亲遭恶霸凌辱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就成了一个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亲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但雷锋常常触景生情,看到别人的孩子有母亲做饭,自己却孤苦伶仃,后来宁可饿着,也不肯到外面去吃饭。”在雷孟宣的回忆中,雷锋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上山砍柴。可是山林属于富人,穷人无权砍柴。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他无尽的关爱,雷锋得以走进了明亮的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