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受姐姐影响练举重
再到一路“倔”着上升
2000年的一天,郑州市体校的举重教练万春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队的我省女子举重名将李雪久。电话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李雪久有一个小自己10岁的妹妹,当时在老家舞钢体校练田径,练了半年,感觉进展不大,希望万教练能“帮忙看看”,是不是练举重的料,能不能在郑州体校练。这个当时看上去更像是“求助”的电话,成了河南首个奥运会举重冠军成功之路的发端。首席记者郭韬略 伦敦报道
10岁的举重小天才
在姐姐的安排下,当年才10岁的李雪英就这样从老家来到了郑州。当时担任郑州市体校校长的现任郑州市体育局局长李庆山,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李雪英的样子:“又瘦又小,怯生生的,还流着鼻涕呢。”
市体校接纳李雪英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姐姐已经是举重名将,从基因上讲,李雪英也应该有举重天分。然而,真正见到李雪英时,万春还是觉得出乎了自己的意料。“四肢匀称,爆发力好,是一块好料。”万春回忆说。
体校还对李雪英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个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具备举重天赋):双手背后,挺直上身,然后下蹲,一般人在蹲下来的时候都会忍不住脚后跟离地,而李雪英则是稳稳地下蹲在那里,这更体现出了一个举重好苗子的特点。
自身条件得到认可,但李雪英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李雪英姊妹五个,家境贫寒,要想在郑州上学,不光有学费,还有住宿费、伙食费等各类费用,家中负担不起。情况被万春汇报到校长李庆山那儿,后者一狠心,费用全免,不能因此错过一个好苗子。
“1996年奥运会以后,郑州的竞技运动陷入低谷,我们那时候专门出台业余训练政策,重点强调的就是选材,难得的好苗子,要是因为费用给耽误了,就太可惜了。”李庆山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