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周德宝 无名英雄背后的英雄

2012-08-10 17:12:32 来源: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字号  

周德宝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中国日报记者向明超 摄)
 
    在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历史符号,听起来似乎很沉重,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正是这样一双双带有泥土气息的粗糙之手,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在此之前,没有人能想像到西方国家的产业会在中国的产业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早在2008年,法新社在一篇稿子中称,农民工是中国改革的无名英雄。他们承担了城市里最脏、最乱、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改变这一命运的主力军就是中国三亿农民工。

“民工潮”这一颇具时代代表性的词语首次出现在1989年,然而早在这个词出现10年之前的1979年,河南固始农民工已开始走南闯北。

    周德宝,在中国三亿农民工中没有几个人认识他,在固始县50万农民工的大军中,也没有多少人跟他熟悉;在研究农民工课题的专家中,也没有他的名字。然而,这位年近半百的地方专家,在过去的25年间,一直从事着对农民工的培训、服务、维权、研究。在当地民工看来,他就是“一号农民工”;在当地官员眼中,他就是专家;而在用工企业看来,他就是企业的“人事顾问”。

    如果把农民工当作中国改革的无名英雄,那么周德宝就是50万无名英雄背后的英雄,当之无愧。

    默默无闻25年

    1964年,周德宝出生在河南固始一个偏远的山村。幼时贫困的鞭打让周德宝有着吃苦耐劳的性格,在考大学之前,周德宝连县城都没进过。“泥巴屋子泥巴墙,泥巴凳子泥巴床,离了泥巴没家当”,在周德宝的记忆中,家乡永远与泥巴相连。

    周德宝说,祖师庙乡杨楼村一蔡姓农民因没有床和被子,冬天里在屋地上铺清灰当作床,上面盖稻草当作被子来御寒。

    贫困面前,固始的农民悟出了“一亩地刨不出小康生活”的道理,于是便纷纷外出淘金。但也有一部分家庭富余劳动者和升大学无望而返乡毕业生,他们外出闯天下,更多的是自主选择,因为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不愿再过他们祖辈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要到城市去寻找自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时期的劳务输出,基本上是自发的帮带形式。而外出务工地也相对集中,即北上北京,南下广州、上海、深圳、无锡、盛泽等地,从事的行业主要包括建筑建材、采煤、搬运、油漆木工、工厂做工、餐饮、废品收购、家庭保姆等,以体力劳务为主。到1986年,固始外出务工近九万,因此,当时,又有“十万大军下江南”之说。

    周德宝也就是那时,调入县劳动部门,开始从事劳务输出、职业培训、外出务工的研究及当地经济发展的研究。从1988年到今天,将近25年。25年来,他先后培训过数十万农民工,向北京、上海、深圳等输送过数百万人次。

    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周德宝的带领下,固始县在外建立48个驻外劳务工作站,36个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拖欠工资案件数千起,处理工伤事故近五百起,索赔金额两千余万元。

    每次事故处理都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每一件讨薪过程都充满艰辛。周德宝说,他的经历可以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其精彩程度不亚于斗智斗勇的故事片。

[编辑:禹亚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