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但城乡差距却从1978年的1.26:1升至2011年的3.13:1。这是“成长中的烦恼”。
喊了好多年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尽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旧摆不脱“温饱中的困局”。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亟须规避一些国家曾经遭遇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难上之难”、探索攻关的“重中之重”。
(四)探索这条路子,是立足省情的现实需要。
“知河南者知中国”。河南难题往往是中国问题的“集中版”:
河南已是新兴工业大省,然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约80%的耕地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增收难成为多数农民挥之不去的心结。
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少477元,比本省城镇居民少近12000元。抽象数字无法概括的,是公共福利的巨大落差,是市民农民之间无形的隔板,是城市乡村之间高砌的壁垒。
都市村庄的“蚁族”,立交桥下的“地铺”,诉说着2000多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共同的“乡愁”和“城困”。“老家不想回,城市留不下”,进城抑或返乡,他们都更像“生活在别处”……
城乡分割造成的恶果,河南人感受最痛楚、最长久、最深刻;消除城乡二元,河南人的愿望也最强烈、最坚决、最急迫。
(五)探索这条路子,是站位全局的艰辛突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扎扎实实抓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央部署,各地探索,基层求解。
河南给出的答案是: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区互动长效机制,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
河南的探索正是中央的殷殷期望,也是全国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六)这条路子,与河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一脉相承。
几十年一路风雨兼程,河南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探索留下的鲜明足迹:
冲出农业的藩篱——
穷则思变。苦够了,穷怕了,再也不想这样活!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人奏响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春之声”。
架起工农业的桥梁——
“为什么不把原粮加工成食品,让全国人都吃河南粮?”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省长李长春这样发问。新思维打开新局面。河南“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工农业二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八罗汉闹中原”红红火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开辟中原崛起“三化”途径——
进入新世纪,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并把加快“三化”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东引西进、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等战略相继推出。河南工业实现“惊人一跃”,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粮食连年增产,“天下粮仓”、“国人厨房”实至名归,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确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来到新阶段,在加快“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基础上,河南省委审时度势,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务实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学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经济社会发展中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越来越凸显。
(七)这条路子,持续着探索的历史脉动。
这一届河南省委凝聚亿万中原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以往历届省委的探索成果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两不牺牲”,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三个“新型”,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一个“引领”,致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三化”协调,架起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之间融会贯通的金桥。
一个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了发展的决策之源、执行之力、落实之基。
方式一转天地宽。继承中创新,持续中提升,河南走出了一脉相承、因时而变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迈向了“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八)这条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生动鲜活的探索息息相通。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萌生于中原村落里的变化,带着新鲜的泥土味儿,来到时代的聚光灯下——
豫北的新乡县古固寨镇新型农村社区,“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位高”,绿树掩映别墅,花木簇拥厂房,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
豫南的舞钢市张庄社区,村民“一户一宅、一处一景”的“新豫派”小楼依山傍水,村民喜领产权证,从此成为“有产者”;
豫东的沈丘县老城镇西关村,实施“城建靓村、商贸活村、工业兴村、农业稳村”,农民“在社区消费,过城里人生活”;
豫西的孟津县姚凹村,打破村组界限盖起“高档社区”,开始尝试“农转非”,让村民既拿农业补贴又享受市民福利。
于无声处,风生水起。
农民有需求,政府来推动。如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涌现出城镇带动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重大项目推动型等模式。
黄河两岸,到处萌动着基层干部群众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描绘着具有田园风光新社区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