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记者 成燕 通讯员 牛志永)金秋时节,位于经开区的郑州海尔创新产业园工地一派繁忙。与路边绿树一同拔高的,是排排现代化仓储厂房。此时,几十公里外的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内,一台台格力空调正下线封箱。从今年2月起批量生产,该产业园累计生产空调超过100万套。两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落子绿城,折射出郑州在构筑新型工业化的漫漫征程中,已迈出铿锵步履。
市工信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3亿元,是2002年365.5亿元的7.1倍;而同期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则达1157.9亿元,是2002年47.9亿元的24.2倍。从2001年“拉长工业短腿”到2005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再到近年提出“优化工业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年来,我市工业经济一路铿锵前行,规模迅速壮大,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11年底,我市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0%升至52.7%,提高12.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40.2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13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5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二。
针对全市工业结构不优、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支撑产业迅速壮大,新材料、生物及医药产业等战略新型产业初具规模,现代食品、纺织服装、铝及铝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去年,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25.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9.8%。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等战略新型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2.28%。煤、电、铝等资源型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乘着承接产业转移东风,我市还积极赴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大招商,成功引进富士康、海马汽车、格力电器、中铁隧道盾构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在连续两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全市共签约项目68个,总金额达721.2亿元,签约额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本土一些“大个头”企业也在茁壮成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17家,超10亿元企业仅7家,超百亿元企业没有一家。而到201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则达246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598家,超10亿元企业达99家,超百亿元企业达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