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李克强10年前倡建郑东新区 开启城镇化建设新路

2012-10-29 10:03:2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今天,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中,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多数城市的选择,尤其是省会城市以下,甚至到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县城,都在规划建设自己的城市新区。

  那么,对于这些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而言,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才能真的为这些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带来增量的、正向的价值,就很值得思考。尤其是考虑到对很多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的县城而言,其在进行新城区建设规划的时候,当地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

  基于此,地处中部省份河南,在10年前开始建设的郑东新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示范价值的——当时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不具备优势,寄望通过以郑东新区为带动的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而实现在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城市群带动省域经济总体性崛起的探索路径。10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对郑州市来讲,还是河南省来讲,过去10年都是其发展历史上快速发展的十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我国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实现了区域和城市的相对值和绝对值的双重崛起。

  这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普遍性选择吗?

  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分析郑东新区的十年,做对了什么,其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性价值在哪里。

  1. 一改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

  《21世纪》:作为现任的郑州市委书记,你怎么评价郑东新区过去十年的发展?

  吴天君:郑东新区从2003年1月20号会展中心建设为标志,即将走过十年的建设历程,这十年的也正是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推进的十年,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从郑东新区十年的建设历程这么一个缩影,来回顾我们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河南发展来说,也正是在这十年之中我们省从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了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和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使河南在继续保持农业大省的优势的同时,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正是在这十年当中,省委省政府持续地探索河南的发展路子。在去年省委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开发,对于郑州市的发展,对于河南的转型,乃至于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当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本世纪初,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郑州市的社会发展的进程,设想以郑州老机场搬迁为契机建设一个新区,受到了时任省长李克强同志的大力支持,并明确提出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郑东新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全球招标运作,确立了郑东新区建设的规划。其后,对这个规划的实施,应该说这十年间历届郑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郑东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占有75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同时成为了一个展示河南形象窗口和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21世纪》:您所谓的郑东新区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都有重要价值,怎么理解?

  吴天君:郑东新区建设开辟了新型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模式,这在全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当中,我觉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发展,当时有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个是摊大饼似的城市扩张,就是城市向周边无序地延伸,从而牵着政府的规划建设被动跟进,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开发区热,受老城区的空间限制,好多地方为了满足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周边布局各种层级的开发区。而这些开发区,多是以布局产业为主,进行产业的集聚,而在产城融合上显然考虑不足。但是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一改过去摊大饼的传统模式和单是以产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托于中心城区,以组团式开发建设模式,跳出旧城建新城,带动旧城有机更新改造,实现了旧城新城的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和共同发展,符合了产城融合、要素集合的城市发展规律。

  在我看来,这种模式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启发性。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十年间,国内外有一万多批次考察团到郑东新区考察学习。后来包括吴邦国委员长、李长春同志、习近平副主席、贺国强书记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察郑东新区的时候,都对郑东新区的模式给予肯定,并认为郑东新区对于全国的城市建设理念有新突破。

  2. 人是城市的核心

  《21世纪》:这中间的一个问题是,对于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规划而言,相对今天很多城市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是否显得小气了。

  吴天君:这也正是体现了当时领导的高瞻远瞩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从规划一开始就强调要借鉴国际上的组团式发展经验,坚持集约、节约、市场化运作、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思想。郑东新区在十年当中有三个突出的导向:第一是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的有机更新,实现新旧城互动发展;第二是以组团式发展代替过去摊大饼的发展,集约、节约资源;第三是市场化运作取代政府性移民,解决安置好群众的问题。所以,通过郑东新区的建设,实现了城市资源由自发无序外溢向政府引导,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有序转移,从而确保了城市资源运用的公益化、更具成效化。

  此外就是,从郑东新区的规划开始,就确立了产城互动推进城镇化的思想,防止单独的造城。我翻了一下领导的讲话,当时都多次强调城市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实行双轮驱动,既要高基调建设城市,也要大规模地发展产业,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郑东新区高品位的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以高端的产业集聚,保证了东区的持续发展和持久发展动力,使郑东新区成为全省、全市最具人气、人均产值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来看,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城市发展模式。

  《21世纪》:说到产城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开发区的城市化问题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很多开发区因为当时的规划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为导向,导致区内人居环境很差,但进行重新调整规划,成本很高不说,腾挪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按照正常的城市发展逻辑,人居环境应该是一个城市电影的正片,产业类似于植入广告,拍电影应该是基于正片架构故事,然后考虑植入广告,而现在的开发区的情况是,先植入了广告,再架构正片,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吴天君:是的,所以我们说,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建设一个城市来进行规划的,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城乡协调、扩大内需的动力源的思想。李克强同志在郑州调研针对郑东新区建设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服务对象。城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源。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或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我感觉这段话核心是既要解决城乡二元机构的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内部的新的二元结构的问题,所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独特的两个二元结构问题。

  《21世纪》:其实我对郑东新区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15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采用了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方案,我对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理念、共生思想、新陈代谢理论等都是比较认同的,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城市,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郑东新区是否依然按照原来的规划在做。因为,我们看到在太多的城市,往往是规划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纸,一任领导一个思路。所以,我们曾开玩笑说,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就是一个城市的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工程师。

  吴天君: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没有你说的这种情况,相反,我的体会是,郑州在面对郑东新区的城市规划上,一直坚持了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的思想。应该说2001年开始规划郑东新区,2002年规划最后经规划部门确定过以后,当时的李克强省长明确强调,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以保证这个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要求郑东新区的规划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经省政府批准,并上报国务院备案,所以郑东新区规划是经人大常委会批准,省政府决定,省政府批准,到国务院备案批准的一个规划。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十多年来,郑东新区一直坚持生态城市、共生城市、环形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的规划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国际水准的规划指导建设。

  3. 开启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探索大幕

  《21世纪》: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跳出旧城建新城、促进旧城改造开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很多城市的新区建设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但在十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展路径的选择,还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个当年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率都不高的河南。

  吴天君:正是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开启了河南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原崛起当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农耕文化在河南人的意识当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河南,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都侧重于农业生产,在这样一个氛围下,进行郑东新区建设,对河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波。所以说,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带动了河南各级干部思想认识的深刻转变。当时的李克强省长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这样的发展理念在沿海进行了20多年的城镇化、工业化改革开发的省份来讲也许很容易接受,但是在当时的河南来说,对河南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解放意义特别大。由此,河南省步入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步入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型的发展期。所以,我的看法是,在一定意义上讲,河南的转型发展,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以郑东新区为引领的。这种引领,既体现了促进河南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解放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在为全省发展拓宽了思路,树立了标杆,提升了层次。

  《21世纪》:2001年的时候我在郑州读大学,记得当时我们流传一句话,“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沟,不叫郑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郑州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都很差,而且城市规划也有问题,建设更是无序。

  吴天君:所以我说,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郑州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当中,起到了支撑作用。这十年间,郑东新区累计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成就了郑东新区目前的形态风貌。到目前为止,已有119家各类金融机构进驻,使郑东新区成为了河南省,乃至于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密集、金融业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呈现出了金融业为主导,高端商贸业为支柱,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业为配套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多元发展,带动了郑州市城市形象的提升、产业转型的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郑州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

[作者:林辉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