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到2011年,郑州生产总值从914亿元,增长到了近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性收入由54亿元,增长到了502亿元,城镇化率由56%,提高到了64.8%。郑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14.8%提高到18%。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中心作用、首位度都在增强,城市辐射力、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21世纪》:您刚才提到“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今天城镇化成为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背景下,“三化”协调发展无疑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您看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之间也具有直接的关系?
吴天君:是的,在我看来,河南省在10年前提出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和在河南省探索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是有直接关系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就明确提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一定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强调要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在我看来,这适应了河南当时的发展现实,后来的发展实际上也证明了,河南在持续地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之间、产城之间统筹发展,发挥“三化”功能复合、效益叠加、互为支撑的成效。
不仅如此,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亦体现了当时河南省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构筑综合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的经济区的思想。郑东新区建设提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推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所以说,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是为了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形成若干个省内区域型中心城市目标,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带动的思想符合河南的城市发展规律,解决了以城带乡谁去带、统筹发展谁去统筹的问题,在中心城市辐射半径范围内解决“带”的问题和“统筹”的问题,这是很好的一个理念。
在此基础上,当年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将省域范围内一个一个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城市群,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崛起,也就是后来的中原崛起的提出,进而演变为今天的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是河南提出来的,是后来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刚才,我们谈到了河南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是一条什么路子?这条路子是怎样形成的?
吴天君:应当讲,这条路子的形成是河南十余年的持续探索的结果。从2000年时任省长李克强同志提出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开始,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立足于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责任担当和河南的现实基础条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围绕“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深入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沿海地区、具有河南特色的“三化”发展新路子。去年河南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省委认真总结河南的发展实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这条路子提炼、升华、深化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这条路子“特”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核心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就是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从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 “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镇化。在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依托县城、镇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以集中居住、就业充分、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推动农村结构包括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公民权益结构、居住环境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的全面转换,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转换。
新型城镇化是涵盖农村、从农村切入,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以中心城市为带动,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城镇化。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末端,在全域范围内建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带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集聚集约及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通过空间布局的合理再构、土地资源的集约整合、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又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土地,拓展了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城镇化。依托城区、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使其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群众就近产业化就业、社区化居住,最终实现人们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从以上特征看,新型城镇化的确是解决两个二元结构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可以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农民的就地转换,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另一方面,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产业园,引导产业梯次转移、集中集约布局,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就业和居住环境,有利于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减少城市农民工,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
《21世纪》:具体到河南的情况,如何走这条路子呢?
吴天君:我感到走好这条路子,核心是树立“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发展理念、完成“四个合理”的功能任务、最终实现“四个城市化”的目标。
“一个主体”,就是促进中心城市现代化,使其成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
“两个载体”,一是将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二是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四个合理”:一是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和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二是合理的产业布局,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开发区和各个城市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域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三是合理的人口分布,形成70-8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中心城区,20-30%的人口居住在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是合理的就业结构,8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即便从事农业,也要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四个城市化”:即最终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的城镇化转换。
走好这条路子,还必须把握好六项原则: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权益,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当期得实惠、长期有保障。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不强迫群众。四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在社区建房。五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统筹兼顾,融合互动,协调并进。六是坚持着眼于推进“人”的城市,有序推进农村治理结构改革,以产权为核心,推进村委会改居委会、农民改居民;统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等配套改革,切实解决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