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称灰霾与肺癌发病率存相关性

2013-01-14 09:59:57 来源: 东方早报
字号  

    一项异常艰难的研究

    吴兑本身不是医学专家,他的本职身份是气象学家。他对灰霾与肺癌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一次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的交流。

    吴兑和钟南山在2007年参加了同一个高端论坛,在那次会议上,身为呼吸系统领域权威的钟南山院士提出了一个疑惑:近年来,大量跟医疗条件改善、卫生习惯改善有关的癌症发病率都是大幅下降的,比如说跟沿海民众吃咸鱼、酸菜习惯有关的胃癌发病率是大幅下降的;和农村卫生习惯有关的宫颈癌发病率因为卫生条件改善是大幅下降的;有些地方性的,与遗传、地质环境有关的鼻咽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是持平的,唯一非常奇怪的一点就是肺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吴兑说,本来大家都普遍认为吸烟是肺癌的第一诱因,但是吸烟率多年来并没有上升,钟院士就提出一个问号:是不是和空气污染有关系呢?

    吴兑回忆,“在那个高端论坛上,我当时介绍的内容就是各个地区灰霾长期变化的趋势,他就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研究。”从那时起,吴兑就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灰霾天气与肺癌发病率相关性的研究。

    他选择了广州市作为研究样本,然而吴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研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吴兑和他的课题组找过流行病学的一些专家,找过政府统计部门,也找过传染病的统计部门,甚至找过烟草公司,想知道吸烟率的变化,但终无果。他们起初也想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最后发现,要资料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光是广州市吸烟率变化的资料就找了大概有两年,非常困难。吴兑说,可能大家都有合作的愿望,但是一牵扯到提供资料都非常之难。

    无奈之下,吴兑想到了学术文献,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开始在图书馆一本本地翻阅学术文献,比如《中华医学杂志》、《呼吸系统疾病》等,种类达几十种。

    更致命的是,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学术文献电子版的很少见,都是纸质的,吴兑就一点点去收集,相关论文很难找,不像最近的论文,都有电子版,很容易搜索,原来的论文都是纸质的,就要翻大量的档案,所以费的工夫比较多。

    最后,吴兑从文献中统计出各个时期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发现广州市肺癌的死亡率从上世纪60年代每10万人死亡7人,增加到现在的每10万人死亡70多人,死亡率提升10倍左右。

    广州市吸烟率的资料也颇费了一番工夫,最终还是被吴兑和他的团队给挖掘出来了。

    吴兑还记得,当时他从烟草局要数据都要不到,“找了熟人去找,有熟人介绍去找,结果烟草局掌握资料的人今天说出差,明天说回不来,人家也没拒绝你,反正找了几个月都没找到这个人,我只好又从文献上去找了”。

    灰霾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

    通过统计,吴兑发现,多年来广州地区的总体吸烟率是下降的,尤其男性的吸烟率下降非常明显,女性吸烟率是持平,略有上升,但是总体是下降的。

    “所以,这个数据就和一般公众认为的不一致了,吸烟率在下降,肺癌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患者死亡率增加了10倍,原因何在呢?”吴兑想到了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灰霾天数数据。

    吴兑的研究现实,近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空气中的高浓度细粒子气溶胶不断增多,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急剧增加,从长期来看,珠三角灰霾天气的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

    根据自己掌握的气象资料,吴兑和他的团队做了广州市历年来气溶胶光学消光系数(AEC),相当于灰霾天数变化图,再和肺癌发病率历年变化图一对比,“我们发现,气溶胶增加之后,再经过7-8年时间之后,肺癌死亡率就上升了,气溶胶浓度与肺癌死亡率有非常密切的时间滞后相关关系”。

    吴兑的团队把这两组数据摆在一起后发现,“相关性确实很好,不是不明确的,是明确的,只是影响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作者:记者 陈良飞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