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李隆:感动中国的“烈火金刚”

2013-04-07 11:51:16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本报记者 刘春兰 陈 思 王 红 文 杨 光 图

  18岁,他揣着青春的热血和梦想,一头闯进了消防部队。

  17年,为了他人的生命与安危,他终日与死神赛跑,与绝境抗争。

  35岁,他依旧戎装在身,但胸中的热血和梦想越发滚烫,无论刀山火海,地震废墟;无论洪水滔天,冰雪严寒,只要有灾难,他始终冲在救援最前线。

  他,是血与火中淬出的真心英雄;他,是感动中国的“烈火金刚”。

  “救人是我分内的事”

  1

  初见李隆,一瞬间,心底几乎有一点失望。

  在秋日明亮通透的阳光下,他显得太平凡。

  眼前的他,中等身材,脸庞黝黑、神情冷淡,甚至连伸出的手,也不如想象中的有力。

  “能不能别采访我,我就是个普通的消防兵,跟其他人没两样,没啥特殊!”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还没等记者落座,李隆先开口了。

  拒绝,显而易见,一片尴尬。

  “当初为什么会选消防兵,谁都知道干这个危险?”记者干脆单刀直入,直接抛出问题。李隆回答简单之极:“没想法,就是想当兵!”这个答案,近乎于没有回答。

  “干这行,整天都是跟火灾、事故、血腥打交道,你就没怕过?家里人就那么放心?”他回答:“消防兵就是干这个,害怕,习惯就不会怕。”

  “全国消防部队最高奖项,你2006年就拿了,还不止一次,就没想过‘功成身退’?”

  李隆的语调依然没有起伏:“获奖都是过去的事儿,眼下,我还是个兵。”

  眼前的这个人,太平静,太冷淡,似乎说的都是旁人的事。

  他,真的就是那个传说中感动中国的热血汉子?不甘心,记者继续寻找着答案。

  在郑州市消防支队“英雄榜”上,记者找到了李隆的个人资料。

  虽然,他不肯说。但是,翻开他的履历,文字无声。英雄,货真价实。

  1995年,刚刚18岁的李隆从开封参军来到郑州市消防支队,圆了自己的橄榄梦。

  在消防部队,行内人提起特勤大队,都知道这支队伍不一般,承担的是各类突发灾害事故中最为重要的急、难、险、重任务,号称“敢死队”。

  新兵训练一结束,李隆就主动要求到这支“尖刀”部队。在特勤大队,虽然李隆是新兵,按规定出大火场时不能进入“主战场”,可每次他都“摩拳擦掌”,急着往前冲。

  1996年5月的一个深夜,位于107国道的一纸箱厂发生特大火灾,李隆主动请战,领导特批他进入了第二道防线。

  回忆的闸门开始松动,李隆的眼睛里渐渐闪出神采。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晚第一次上火场的情形。炽热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焦煳的气味、电线在火场中烧得噼啪作响,飘浮的灰烬在周身上下翻飞。”

  第一次也不害怕么?记者问。李隆略略停顿:“若说一点都不怕,那是假话。只有上过救援现场的人才明白,当你真的置身其中,一切都刻不容缓,机会稍纵即逝,害怕瞬间就会丢在脑后,因为面对危险,你根本没有时间畏惧。”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火场作战经历,李隆飞速成长。从普通一兵,到特勤大队“指挥官”,不管是什么样的灾害和抢险救援,他都永远冲锋在前。

  当战士,领导说他是个好兵。勤快,不畏艰险。执着,坚韧不拔。

  当班长,战士们说他是榜样,遇到险情总当先锋打头阵;他熟记每种抢险救援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参数,闭着眼睛都能玩转“十八般兵器”。

  当队长,他要求高、带兵严,战士们“怕”他更敬他。

  入伍17年,火灾、地震、洪水、剧毒、交通事故、化工抢险、高空救援……他几乎经历了所有类型的抢险救援,先后参加各类救援抢险战斗3100多次,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空、废墟抢救群众近千人。

  一次次成功抢险救援后,李隆有了一个绰号——“敢死队长”!

  17年警营生涯,17年军功闪烁。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他是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是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是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是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他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授予李隆的颁奖词。

  可是他只是说,我是消防兵,救人是我分内的事儿!

  “危难时刻,我们不冲谁冲?”

  “刀,刀,我要切菜的刀!”……当时光回溯到2008年,正是李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嘶哑的呼喊,让亿万观众通过电视认识了这位正在救人的郑州消防战士。

[作者:记者 刘春兰 陈 思 王 红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