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祁岩超,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工程研究室原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人物档案 生于1949年10月,河南叶县人。1975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82年拿到河南医学院组胚专业研究生文凭并分配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作。1995年至今,任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专家教授。
本报记者 陶玉亮 党贺喜 文 杨光 图
引言
远赴广州,走近“这一个”,记者的直观感觉是,这是一场无把握之仗——采访领域,一窍不通;采访对象,一无所知。
7月14日9:00,T255把我们从绿城拉到了羊城。9:10,正当记者排队打的赶赴目的地时,他打来电话了——堂堂全国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深专家祁岩超教授执意要驾车来车站迎接。
一千个没想到,让记者顿时感从中来:
这个老乡专家“中”!
看得见的是祁岩超的温柔敦厚,看不见的是祁岩超的博大精深。羊城三日,记者紧紧抓住72个小时的分分秒秒,在祁岩超的办公室、实验室;在餐厅,在宾馆,由表及里,探寻他那看不见的“奥妙”。
英雄不问出处,星光当然耀眼;英雄若问出处,花开更加灿烂。今日之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深专家出身于昨日之生产队政治队长。
但凡成功人士,漫漫一生,流动的是挑战,凝固的是坚韧。回首过往的岁月,祁岩超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动”“静”结合的人生之路。1960年,祁岩超刚刚11岁,父亲英年早逝客乡,家道崩溃。自此,小岩超作为老大就无可选择地挑起大梁了。
灾难过早降临,催促祁岩超快快成熟。1968年他“高中”毕业后(下文会专门解释这个引号)回家务农。17岁的祁岩超屡屡替乡村干部“操闲心”——去襄县买红薯干,他发现这里之所以产粮食较多乃是因为底肥施得足足的。回家后,他居然斗胆给公社书记写信: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种地人买粮,听着很丢人,强烈呼吁充分利用牛粪、猪粪做底肥。谁知,公社书记还果然把祁岩超当成根儿“葱”,号召全公社广积肥、多施肥。祁岩超带头行动,一手挎着篮子,一手拿着粪叉,四处捡粪。冥冥之中,牛粪,让祁岩超最初接触了“生物工程”。结果,祁岩超的建议当年见效,父老乡亲的碗里也变了模样。
有了吃的还得有花的。祁岩超再次开动脑子:村里离平顶山煤矿很近,一直有着烧砖的传统。他匡算过:一座砖窑,烧一窑砖有800元钱的进项呢,为什么不利用起来?这次,他直接给生产队长建言献策。可队长说,这活儿太累,没人干,再说烧砖容易报废,有风险。祁岩超立马回答:“我来干!”队长也立马给他调来三个“地富反坏右”子弟当下手。
这是祁岩超第一次“当官”。他领着三个“地富”子弟驻扎在砖窑上。烧砖,那可是个体力活儿,刨土、和泥、脱坯、点火,样样都是吃力活。身高一米八的祁岩超身先士卒,那是真真正正的撅着屁股朝死里干啊!还别说,这又是一个当年行动当年见效的举措,一年下来净赚4000元呢。这对贫穷的故乡可不是个小数目:“俺队当时200口人,那就是人均增加收入20元。那时的猪肉也就五六毛钱一斤,你算算,一人一年能多吃40来斤肉呢。”直到今天,祁岩超还能换算出富有趣味的“奥数题”呢。
1971年,由于有文化、“老三篇”背得顺溜还会写文章,祁岩超“荣升”为生产队政治队长。当然,这个短暂的“仕途”也为一年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搭建了难得的平台。
“高中”,他算毕业;“大学”,他算毕业;研究生,他是真真正正的毕业。1992年,因为发表论文多、承揽课题多、科研创收多,“祁三多”全省唯一以中级职称身份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进行曲也是如此。祁岩超的高中、大学文凭之所以要加引号,确乎有着独特的故事——
“高中”,他算毕业。1965年,祁岩超作为村里唯一的“状元”考上叶县高中了。但考得上未必能上得起:8元钱的学费压得他喘不过气儿。去公社信用社贷款,人家只给贷两元钱,而且还得以买猪娃的名义,因为买猪娃还贷能力强,说上学才不给你贷款呢!剩下六元钱哪里筹措啊?听说给平顶山奶牛场割青草能卖钱,祁岩超和爷爷奋战了一天,用架子车把青草拉到奶牛场,谁知对方只收本场家属的!那真是“六块钱难倒英雄汉”。“天无绝人之路”,离开学还有五六天的时间,父亲的朋友宋进财在桂林当兵,还是个连长之类的军官吧,当时正好探亲回来。看见小岩超“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人很机灵,觉得是棵好苗子,当即资助了10元钱。10元钱换回一个教授,这在半世纪之前谁也想不到啊!
高中上了仅仅一年,“文革”爆发,串联、运动代替了上课。1968年,祁岩超糊里糊涂地算是“高中”毕业了。
“大学”,他算毕业。1972年春节过后,祁岩超以工农兵大学生身份跻身河南医学院,1975年毕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工农兵大学生的文凭界定曾经坐了两回“过山车”——2002年的认定程序是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工农兵大学生—中专;2005年“拨乱反正”,才认定为本科。
研究生,他是真真正正的毕业。1979年,祁岩超昂首走进河南医学院研究生部,主攻组胚专业,毕业论文是肿瘤的细胞治疗。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稳稳当当拿到研究生文凭,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1986年至今,25年来潜心于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法。从此,祁岩超的学术研究生涯进入“井喷期”,终于在1992年达到高潮:因为发表论文多、承揽课题多、科研创收多,“祁三多”以全省唯一的中级职称身份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命运在1993年拐了个弯,祁岩超的人生频道“被切换”——河南和广东为了祁岩超展开“拔河”赛,一方苦苦挽留,另一方重金聘请。拔河拔了两年,1995年,祁岩超以借调身份来到南国羊城。而人未到,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已经给他建好实验室。1997年,祁岩超被“明媒正娶”到广州。
广州,是一个想有大作为而要来的地方,更是一个来了果然有大作为的地方。祁岩超的成功就是明证!
2008年,被他从死神之门“拽”回来的梁女士说:“这一年是我的生命元年。”国内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研究和使用成果,只有祁岩超才能超过祁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