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祁岩超:为生命再造生命

2013-04-07 14:35:05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2008年,43岁的梁女士慕名从北京到广州,向祁岩超发出“SOS”——在累计放疗24次,化疗17个周期之后,她身上的肿瘤不仅复发,而且继续增大。主治医师无奈为梁女士下达了“判决”,存活期只能按天按周来计算了!接受了祁岩超两个疗程的健康人CIK细胞治疗之后,奇迹出现了:肺部6个转移灶,一个月后3个消失,3个缩小50%,10个月后,全部消失。梁女士在“鬼门关”溜达一圈又回来了,直到今天依然正常上班生活。她感慨地对祁岩超说:“从2008年开始,我的年龄要从一岁开始计算!”

  记者突击“扫盲”后,对祁岩超潜心研究25年的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新方法有了些许认识。最通俗地讲,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小社会”,有“合法公民”——正常细胞,有“犯罪分子”——突变细胞,有“犯罪团伙”——癌巢。绝非危言耸听,每人每天都有十几万个突变细胞变成癌细胞。但是,只要体内的“公安部队”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就可以不断地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祁岩超形象地比喻,人之所以得癌症,就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细胞和自身的肿瘤细胞成了“朋友”,不但不杀伤肿瘤,而且还起到了“保护”作用,最终导致肌体死亡。

  那么,体内细胞何以以正压邪?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有些健康人的免疫细胞在抗癌方面的效率是某些肿瘤患者的50倍!说白了,祁岩超的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新方法实际上就是先完成对健康人免疫细胞提取、培育等环节,再注入肿瘤患者体内,以胞制胞,对肿瘤进行“异地执法”。不仅如此,晚期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还补充了对肿瘤患者手术、化疗、放疗的传统治疗,而且痛苦小,有效率高。

  自从1986年以来,尤其是祁岩超在广州工作的这17年,经过长期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有近千位的晚期肿瘤患者,告别死神判决书,拉长了生命链条。受惠者不仅涵盖全国各地,而且远涉欧美、亚非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10年底,尼日利亚总统夫人身患乳腺癌,飞赴北京燕达国际健康城治疗。这位可怜的病人却开出了“苛刻”的条件:一不开刀,二不化疗。祁岩超一出手,仅仅一个疗程,总统夫人的自我反应立竿见影。

  广州的市花是木棉,因其树冠总是高出附近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祁岩超,他为濒临绝境的生命再造了一棵棵“英雄树”、“生命树”!

  过人之处必有过人之举。列车之所以成功运行,就在于恒久行驶在博识求精与厚德至善铺就的道轨上。为了成功,祁岩超选择了“笨鸟先飞”的研究苦旅。

  说祁岩超是“追着太阳走的人”无疑是贴切而准确的——每天6点准时起床,6:30准时来到办公室。他的论据很充分:这两个小时没电话、没信息、没人找,最适合于搞研究。把一天拉长为26个小时,这大概也是祁岩超的一大发明吧。而双休日在他的心中早已“归零”。

  祁岩超的苦旅早在大学期间已经深深扎根了。1979年冲刺研究生考试时,他已过而立之年。初高中和大学,他学的是俄语,本想报考心脏外科研究生,可全国都要求考英语,他只好报考组胚专业。入校后导师要求学英语。此时,他对英语的认知基础仅仅停留在26个字母和少而又少的单词。入校后的英语课上,祁岩超很“想不通”:中文说“是”就“是”,怎么英语里还有“is”、“are”、“be”三种表达方式哩。祁岩超的“想不通”让英语老师更惊讶!无奈,学校给他们三个考俄语入校的“英语盲”开设了小灶,“一对三”恶补,一月之内被高压灌输大学本科的全部英语课程。

  “学英语从30岁开始。”这成为祁岩超的不二选择。“那时候,我身上揣满了写有英语单词的小卡片,一面是英语,一面是汉语,走着看,上厕所也念。”最可笑的是,就连食堂饭票上也写满单词,等打完饭交上饭票才后悔不跌:“可坏了,连单词也上交了。”

  虽然时过30多年了,但有个镜头却让嫂夫人忍俊不禁:那次,她和儿子从叶县老家去郑州,祁岩超在车站等车时也情不自禁地从口袋中掏出小纸片,喃喃有词地读着,引来四周人的好奇和“围观”。

  而每逢得知国内有相关培训班、学习班,祁岩超就不假思索地前往充电。去年,上海举办了一个干细胞培训班,祁岩超二话没说,自费飞来飞往,结果,他以全班年龄最大者顺利完成了培训。

  祁岩超属牛,自始至终牛性不改。他调侃说,属牛的人,天生就应该迎着朝霞走!

  他有一句凡人名言:“严于律己,宽以对人,只有朋友,没有敌人。”诚哉!他不仅以德赢得患者好口碑,而且以善感染了一窍不通的记者,祁岩超用课件、用肢体语言为记者进行高科技“扫盲”。

  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认可,河南话说“中”,广东话说“德”。自始至终的采访,记者不禁被祁岩超的厚德所感染——

  阐述细胞知识时,祁岩超怕记者听不懂,就把左手伸出来,用右手指点着、讲解着,随后,干脆打开电脑,对着X光片指指点点,哪里是肺部,哪里是癌肿,为记者快速“扫盲”。就连饭桌上点菜、夹菜,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厚道。在我们眼里,祁岩超首先是温柔的长兄,其次是敦厚的老乡,最后才是鼎鼎大名的专家。

  祁岩超的厚德和大爱在今年7月8日还得到最新见证。这天是广东茂名的何老先生百岁生日,祁岩超是唯一的“特邀嘉宾”。在这次生日宴会上,何老先生在香港“做大事儿”的六儿子发出邀请:意欲出资与祁岩超合作建立生物治疗研究中心机构。根深才能情深,何老先生共有七个儿子,60多岁的四儿子肝癌晚期,原主治医生“判决”说,只有三个月的活头儿了。经过祁岩超的免疫细胞“异地作战”,半年后四儿子生活能自理,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何家脱口而出用“三字经”评价:祁教授,医术高,人品好,真可交。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祁岩超的厚德源远流长。早在他上研究生时的一个夏天,一位当年下乡时认识的患者找上门来求助,这个患者家境不好,住院需要花不少钱。于是,他自作主张让病人住进研究生宿舍自己的床上,他却抱着凉席去实验室睡觉。“当时想得简单,谁知那位病人呕吐不止,把宿舍弄得一塌糊涂,我是当好人了,结果把同宿舍的室友给‘得罪’了。”回首往事,祁岩超感慨万端。

  早先在河南工作时,遇到熟人来看病,下不起馆子,祁岩超就把病人领到家里,买菜做饭。现在条件好了,谁来找他看病,领病人下馆子是常事。嫂夫人一句话评说:“你幸亏是做学问的,要是做生意的,早赔光了!”

  记者感言

  从采访前言必称祁教授到临别时动辄叫祁哥,称呼的变化乃是心灵的距离缩短——羊城采访三天,记者尽享祁哥72个小时的呵护,无不见证了祁哥的人格魅力。

  16日临别那一天,台湾几位客人慕名来穗求医祁岩超。不失河南人本色的祁哥憨厚地说:咱河南有句俗语,送客饺子迎客面,今天既迎客又送客,两个主食都得要啊!

  登临火车的刹那间,记者突然有了顿悟:厚德才能艺高,大爱方能有才。

  对了,记者还忍俊不禁要为祁嫂唱支《嫂子颂》,那几天,驾车取票、订餐甚至准备路上的干粮等等,都是祁嫂打理的!

[作者:记者 陶玉亮 党贺喜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