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陈泽民: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

2013-04-07 15:08:00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陈泽民在荣誉室里看着过去的历史照片,心里感慨万千。  

  虽说已经退下来,他还会时常到车间去关心产品质量。

  本报记者 袁 勇 陈 锋 赵文静 文 杨 光 图

  引言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首先是时间上的“第一”,他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个速冻粽子。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更是实力和责任上的“第一”,从最初“做一块新的蛋糕自己独享”到“开辟一片蓝海与大家分享”,陈泽民和他掌舵的三全食品用创新和实力领跑着郑州的速冻企业群,推动着速冻产业不断拓展升级。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创造了一种资源”。依靠创新,陈泽民和三全食品不仅创造了一个产业,更从一定意义上丰富着国人的厨房,助推着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的产业化进程,也为郑州赢取了“速冻食品制造基地”的美誉。

  相较于其他百亿千亿企业,三全食品的规模并不能让人望其项背,但于全国于河南于郑州,陈泽民和三全食品的地位和效应却是不易替代的。

  聆听陈泽民的传奇故事,对我们领悟一个企业领跑行业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实践,应该有所补益。

  早年漂泊砥砺坚韧性格

  四月阳光明媚,刚从外地赶回郑州的陈泽民,电话通知我们“采访就定在今天。”

  虽然已经69岁,一路劳顿,陈泽民仍不减“老帅”眉宇间的飒飒英气。如约来到办公室,陈老先生坐在沙发上,挥手招呼我们坐过去。

  道听陈泽民,“江湖”上多是关于他胆识、魄力、神奇经历的传说。走近陈泽民,感受最真切的却是荣耀和光环背后的那份执著、坚韧与率真。

  甫一落座,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从他与郑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开始道来,徐徐掀开人生藏卷。

  陈泽民出生于山城重庆,自小跟从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1951年,父亲被派往郑州参与筹建军事学校,9岁的陈泽民由南京来到郑州。

  “当时的郑州还很小,到处都是小平房、土路和庄稼地,到郑州后我先在王李寨小学,后转到郑州解放路第一小学。每天天不亮,就提着油灯沿着一条窄窄的土路去学校。”讲起孩童时的点滴记忆,陈老眼睛里闪耀着光芒。当时,随军家属都是一个桌上吃饭,吃得慢了就没饭吃,他也因此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陈泽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街上、戏院等公共场所捡烟头、拾废品。

  “捡到烟头后把纸剥掉,烟丝一点一点存起来,积攒多了卖掉,拿到的分分毛毛都交给老师。虽然只是小学生,但我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双手也能创造财富,也能支援国家大事。”陈泽民回忆道,为了捡烟头,被踩到手是常有的事儿。这些往事在他幼小的心灵孕育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的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陈泽民酷爱无线电,这一爱好让他在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创办企业中受益匪浅。在班里任无线电小组组长的他,广泛阅读无线电报纸杂志等,刻苦钻研无线电知识,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电视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利用理发推子的原理,他帮助农民制作了收割机模型,初三做的电子管收音机还作为全国勤工俭学成果送到北京展览。生活的磨砺,让陈泽民早早萌生了自己动手创造财富的意识。他自学了理发,周末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走村串户给农民理发。理一次头5分钱,一天下来也能挣个几毛钱,帮助父母补贴家用。

  1961年,陈泽民考入郑州医专,后又转到豫北医专(现新乡医学院)。1965年毕业时,正赶着上山下乡的火热年代,陈泽民响应号召,自告奋勇到四川深山老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干就是15年。

  三线建设条件艰苦,一切都靠自己动手。修路、盖“干打垒”(指把黏土拍成大块像砖头一样的东西,然后垒起来的简陋住房),画图纸、组织筹建战备医院,陈泽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在一片荒芜中战天斗地。医院建起来后,他又挑起了外科主任的担子。

  时隔数十载,陈泽民不无感慨:正是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磨炼出他勤动脑、好动手的创新精神,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后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只要想想那段经历,就觉得眼前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冷饮摊“磨”出第一粒速冻汤圆

  1979年,陈泽民重回郑州,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该院当时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大型X光机被水淹坏,陈泽民舍不得报废,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凭着自己的无线电和医学知识,熬了几个月把它修理好了。

  1984年,陈泽民被调到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副院长。由于工作关系,陈泽民有机会到广州、上海出差,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沿海那么多人富裕起来,他也开始琢磨自己能做点什么。

  1989年,向邻居借了15000元钱,陈泽民和爱人办起了卖冰激凌的冷饮部,仅仅3个月就还清了本钱。第二年,陈泽民用自制设备推出了第一批夹心冰淇淋,生意异常火爆。而此时的陈泽民,却开始琢磨另一个问题:冰淇淋是热天经济,冬天怎么办,十几名工人干什么?

  在四川三线时,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传统食品。回郑州后,夫妻俩逢年过节也都做些汤圆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都感叹要是能储存起来就更好了。另一个偶然机会,陈泽民出差到哈尔滨,见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放到冰天雪地里冷冻,陈泽民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如果把自己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

  就这样,陈泽民把一个天南一个海北的东西扯到一块,速冻汤圆的创意由此产生。或许连陈泽民自己都没想到,这个不经意间的创意,对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1990年,陈泽民用从四川带回来的石磨和自己研制的设备,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结束了中国没有速冻食品的历史。

  成功的大门开启一半,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产品?每天下班,陈泽民就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沿街煮汤圆让人品尝。他曾经把速冻汤圆拉到副食品店和商场,死缠硬磨让负责人品尝,争取到了进两箱试销的机会。第二天,这些人就要求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电视剧《凌汤圆》当时正在热播,陈泽民立即给自己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商标。

  搭上电视剧的顺风车,陈泽民的汤圆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所接受、所追捧。

  1995年,一句“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通过央视响遍全国,陈泽民的“凌汤圆”也由此“滚”遍大江南北。

[作者:记者 袁 勇 陈 锋 赵文静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