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赵明恩:竹林栖贤

2013-04-07 16:30:30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2

  启贤

  拉套车夫居安思危拉紧全村人命运缰绳

  春风普度,万木争荣。

  1980年2月,在村民的热切期待中,不惑之年的赵明恩当选为竹林村第十五届党支部书记。

  “大伙这样信任我,拉断筋骨我也不会松套,一定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有钱花的日子!”一向沉默少言的他走上台响亮地说。

  正是为了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这位农民的命运从此与竹林紧紧连在了一起。殚精竭虑为全村人拉套,成就了他的传奇一生。

  赵明恩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几个人,用半个月时间,把全村13个山头考察了一遍,利用南山铝矿石资源再建个耐火厂,在北山建个小煤窑和机械加工厂,同时,把全村劳力安排到厂里干活。

  1982年北方干旱,许多地方歉收缺粮,而竹林的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村里买回16万斤小麦分给群众,每户补贴30元钱。群众分粮又分钱,人人乐呵呵。

  赵明恩和群众一样乐呵。

  高兴之余,赵明恩的脑子里不免多了一份警醒。或许是干企业那阵子练就的一种独特眼界,在布满荆棘的崎岖山路上拉套,干练豪放的赵明恩心里始终存着一份危机,偶尔甚至显得忧心忡忡。

  每一次忧心忡忡,都是竹林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而每一次忧心忡忡,也都让竹林迈过了一个新关口。

  1983年新春过后,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困扰着满心拉套的赵明恩。这一时期,竹林村5名支委中有3个人去干个体,13个村民组的领导一多半人在自己的企业忙乎,村里开始有人鼓捣干脆分掉或个人承包村办企业。

  这股“分风”把赵明恩“刮”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头昏眼花,一病不起。

  一时间,赵明恩家里人来人往。除了探病,很多人还想探探口风。

  躺在病床上的能人赵明恩始终一声不吭,却一遍又一遍思考着亟待解答的许多问题。

  这时,支委中唯一没干个体的女副支书李书转来了,她最明白赵明恩真正“病”在哪儿。

  “明恩叔,你还是领着大家干吧,我坚决跟着你干到底!”李书转的一句话,让赵明恩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

  “告诉大伙儿,我赵明恩不会撇下大家不管的!”赵明恩把李书转送到门口,告诉她一个决定:他要带病开个大会。

  1983年6月25日,围绕“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竹林党员干部扩大会如期召开,大队全体党员、生产队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村里能先富起来的无非是三类人:党员、干部和退伍军人,合起来也就五六十人,其他两千多父老乡亲咋办?大多数底子薄、无门路的群众咋办?村里的老弱病残谁来管?”惦记着全村人的赵明恩开门见山,把这个思量了无数遍的问题扔给大家讨论。

  这次会议一直开到7月1日,历时七天七夜。

  见贤思齐。一个顾念全村人的竹林村发展方向因此确定: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会议还特别提出,今后要用50%的精力抓经济,50%的精力抓人的思想。

  “七天七夜会议”成为决定竹林命运的历史性会议,也是竹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转折点。此后,赵明恩甩开膀子,带领全村群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1986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47万元,集体固定资产549万元,人均收入821元,大大超过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村民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日子过得更好了,赵明恩的心病却又犯了。

  手里一有钱,一些干部“小富即安”意识也暴露了出来,工作不积极,干事没朝气,这让赵明恩再次陷入忧虑之中。

  根除小农意识,强化居安思危,在赵明恩看来事不宜迟。

  1987年初春的一天早上,他突然通知党员干部开会,地点却是半山腰的一片小树林,并且要求每人带一袋干粮参加。

  大冷天,每个人都坐在石头上,啃着硬馍,讨论竹林新一轮发展。会议制定了“借鸡下蛋,借梯上楼,借人才发展”的“三借”方针,确立了竹林以厂带村、以工促农、以科技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到1991年年底,昔日赤贫的竹林,一举迈入河南省首批小康村行列,成为河南省农业战线的十面红旗之一。

  仿佛受责任驱使,又似乎是时空轮回,1992年的春天,赵明恩再次被浓烈的危机感包围。

  不期而遇的危机,并非来自竹林,而是外界。

  1992年2月份,赵明恩应邀到美国8州11市参观考察,一路感慨大发:“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时,适逢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他在书摊上买了份中文杂志认真研读。这个中原腹地的农村干部,已经敏锐感觉到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竹林,决不能错过这次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美国归来第二天,他就紧急召开了村干部会议,决定借鉴国外经验,采取重点投入、负债经营的办法,高起点、高投入、高速度地建设一批高科技新项目。

  赵明恩带着人南下北上找项目、引资金、请人才,忙得不可开交。当年,竹林一口气新上了8个项目,催生了竹林众生、竹林庆州等一大批新型企业,告别了资源加工的竹林新兴产业集群迅猛崛起,经济快车隆隆开进。

  如影随形的危机感锻造了贤能赵明恩,也成就了竹林的发展大业。赵明恩说,多少年来,他总能感觉到紧随其后的成千上万乡亲,还有那千万铿锵足音、那千万期盼眼神……

  于是生性豁达的赵明恩,仍在危机感中执著前行。

  3

  聚贤

  拓荒汉子魔幻手法拓引乡村发展热风

  因为对各种独特资源的娴熟把玩,很多时候,身为拓荒者的赵明恩,更像是一个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魔术大师。

  赵明恩的善变,是登高望远之变,也是华丽转身之变。每一次变换,都紧扣发展这一主题,都围绕百姓这个轴心。

  1994年,一个“由村变镇”的爆炸性新闻从竹林传出。社会上有人认为赵明恩在“出风头”,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外人的猜疑和顾虑,阻挡不了竹林在他手中不断改革、壮大,当年11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竹林在原村的基础上,与周边三个村整合,设立竹林镇。12年后,竹林镇再次“扩张”, 周边又有三个邻村并入,人口和区域面积均扩大一倍。

  随着空间区域的扩大,赵明恩酝酿已久的新战略得以顺利实施。镇里大力推进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竹林镇“两高一带”城镇发展战略。1996年4月,竹林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改居,全镇近两万人口全部成为城镇居民。以城镇带农村,变村组为社区,加快镇村统筹,实现集约发展,竹林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成绩斐然。

  赵明恩的善变,是求新求异之变,也是昭示未来之变。

  他力推由村变镇,不仅意味着竹林发展空间的持续拓展,以及竹林带动区域的不断扩大,更把一种前瞻性乡村发展模式导入中原大地,示范引领,带活全局。

  几乎与由村变镇同步,竹林顺利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承担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环境绿化美化,乡村卫生运动,最小排放社区建设,小城镇空间规划布局……一系列眼花缭乱却功力扎实的新动作,把一个全新的乡村发展样本陈列在广袤中部。

  赵明恩变出一系列金字荣耀,也变出了一个全新的竹林。国家卫生镇、中国小康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改革试点等至高荣誉集于一身,老典型竹林继续示范全省,领跑中原。

  赵明恩的善变,是审时度势之变,也是与时俱进之变。

  1997年,图强思变的赵明恩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把镇里的集体企业全部给“分”了。

  这个“分”,实则是清一色的股份制改造。

  当年竹林起家,靠的是集体统一经营;此时图谋做强,竟然重走个体分散经营的老路?

  动作一出,招致很多不解。

  赵明恩心里很明白,随着乡镇企业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加之产权不明晰、权责不分等弊端日渐显现,全国大部分乡镇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趋弱。竹林镇遇到的问题虽不严重,但大势不可违,防微可杜渐。

  赵明恩更明白,如今企业做大了,必须用新机制帮助企业做强,企业强了,税收多了,才能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

  在赵明恩的主导下,镇里采取兼并、整体出让、外资收购、股权转换、规范破产等形式,大刀阔斧地对全镇所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同时,由政府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全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改造提升耐火材料、冶金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医药等核心产业,积极发展电子、机械加工、食品、保健等新兴产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99年,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太龙药业)实现成功上市,敲响了河南医药企业击水股海的第一锤。

  发展平台不断扩大,长袖善舞的赵明恩,把这个偏远山村打造得越来越时尚,“竹林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仅去年,竹林镇就完成社会产值3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2100元。

  党的三任总书记及近3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这里视察,为竹林赋予了无上荣耀。

  作为竹林镇的标志,赵明恩也成为名扬全国的风云人物,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当选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当选为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明恩还多次走进北大、清华和中南海,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介竹林经验。

  今年“七一”前夕,竹林镇第三次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作为全国仅有的90名代表之一,赵明恩再次光荣地步入人民大会堂,在举世瞩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登台领奖,把竹林荣耀推向新高度。

  4

  达贤

  劳碌名士毕其一生劳心秀美山川岁月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竹林藏。”如今,竹林人早已过上了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都市”的生活。

  从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那一天起,赵明恩敏锐地觉察到,环境才是张只赢不输的牌,只有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竹林才能成为永不凋叶的“常青树”。

  依靠雄厚的集体财力,竹林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投资亿元从几十公里外引来黄河水,彻底解决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难问题,消失数百年的茂密翠竹重现竹林;先后建别墅1300套,家属楼20多栋,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6平方米;承担孤寡老人的一切赡养费用……走在镇区,竹影连绵,满目苍翠,到处涌动着“竹林诗意”,恍若置身都市花园。

  当年背煤少年“叫家乡变变样,人人吃饱饭”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赵明恩也已步入古稀之年。可是,这位老人让家乡继续变变样的脚步并未放慢。

  采访中,记者看到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由赵明恩一手打造的长寿山景区项目,正在不断建设、完善之中。刚刚结束的第四届红叶节上,不仅迎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等领导,更吸引了上万名游客畅游观赏,景区也因此赢得了“养生天堂、度假福地、长寿仙境”的美誉。

  在赵明恩的眼里,长寿山景区同样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项目。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竹林的第三产业也迅猛崛起。镇里为农家乐经营户免费提供餐具、被褥,发放空调补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发展了上百个农家乐项目,为新划入竹林镇的深山区居民开辟了持久的发家门路。

  谈起竹林镇下一步发展,他雄心勃勃地说,在“十二五”期间,全镇将继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繁荣、现代的新竹林!

  “虽然我比他小12岁,可我的精力与他没法比。”被外界称为赵明恩“铁搭档”的镇长李书转这样描述赵明恩现在的干劲。

  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李书转等数十年的好帮手,赵明恩同样充满了感激:“镇里的决策,一直靠书转和副手们去推动、去落实,多少年来,他们吃的苦更多,做的难更多,却始终不叫屈不叫累。就连老省委书记陈奎元都对书转特别赞赏,还即兴题词:莫看官大官小言行不二善待百姓即为不朽,只须人前人后表里如一奉公克己使得流芳。”

  因为劳累,赵明恩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几年前就曾多次提出不再任职的请求。但竹林的老百姓听说后,推举代表来找他:“赵书记,咱竹林离不开你这掌舵人。”赵明恩很感动,对大伙说:“我只要有这口气,就继续为竹林的老百姓办事!”

  解读赵明恩,可以用在他身上的词汇很多:朴实、胆大、能吃苦、善于学习、为人正派、思想解放等等。与赵明恩搭班30多年的李书转,可以称得上最了解他的人,她说:“赵书记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坦荡无私的胸怀。”

  竹林发展一路走来,同样有过坎坷和泪水,但他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的不快。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没人发现他为难过谁,或忌恨过谁。他把一切精力都奉献到造福乡梓上,因此在群众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信。

  许多人会经常发出疑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凭赵明恩的品德、能力、平台,本可以“走”得更远,可他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舍得走出竹林呢?

  随赵明恩一同踏访竹林的山山水水,我们从他那深情的眼神中,仿佛读懂了答案。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乡中贤士,一个一生都把自己“栖隐”在嵩山北麓小镇的乡野达人。

  竹林栖贤,倾此生尽书名士风流!

  采访札记

  解读赵明恩的人生路,其实就是品读一部竹林变迁的传奇史诗。竹林成就了赵明恩,赵明恩也成就了竹林。他是和平年代,中原大地涌现出的农民英雄人物的代表。

  他是农民,却有着贤士的品格和修养;他是贤士,却有着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睿智;他是企业家,却又有着政治家的敏锐觉悟和洞察力。

  捕捉他的诸多细节,平凡中透着不平凡的智慧。比如,采访中,他的手机铃声会不断响起,虽然短暂,旋律却十分熟悉,竟是“梨园春开场白”。原来,工作之余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听戏,但他从中听到的是另一种门道和智慧。“我不光欣赏唱腔,更主要是从戏中汲取营养,领悟人生的真谛。看了《墙头记》,我想着要教育竹林人一定要孝敬父母,并且立下了规矩,凡是不孝敬老人的,不能入党、当干部;看了《下陈州》,就想着一定要为老百姓办事,而且要尽心尽力办好;听了《铡美案》,想着做人一定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弃,对家人对朋友要讲诚信。竹林工作的许多抓法和做法,都从戏曲中受到过启发。”

  这就是赵明恩,一个朴实而富有智慧的人。

[作者:记者 袁勇 李鲁愿 孙志刚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