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苏兰芳,老一辈豫剧表演艺术家,出科后在开封、西安演出,一炮而红,是当年与常香玉齐名的豫剧新秀。后相继在汝阳、洛宁、延安黄龙、潢川等剧团任主要演员、团长等职务。她主工青衣、花旦、老旦兼演小生、须生,唱腔用大本嗓演唱。代表剧目主要有《秦香莲》、《卖苗郎》、《桃花庵》、《穆桂英挂帅》、《跑汴京》、《收岑彭》、《凤仪亭》、《红灯记》�
苏兰芳宝刀未老,在家经常和戏友一起唱戏。
本报记者 邓万鹏 左丽慧 文 杨 光 图
人生这场单程旅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会经历怎样多彩的风景。
对“豫剧十八兰”中硕果仅存的苏兰芳而言,她经历了童年的穷困、少女时期的憧憬与希望,也遭遇了中年的颠沛流离、老年的孤寂无奈,却在耄耋之年,重新迸发出了新的灿烂,将人生的质量飞跃到一个新的高度。
走进登封小巷一家民宅,视线猛然一缩,近十平方米的小屋内陈设简陋,靠椅上一位鹤发老人闻声准备起立,被记者“按”坐回去。身边的儿子“爆料”,母亲为见记者特意换上了暗底黑花袄,苏兰芳的脸上忽闪过少女般的扭捏与羞涩。落座,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初 绽
“我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从我记事起,就是跟着养父母在郑州老坟岗一带生活。”采访苏兰芳,老人家并不避讳自己的悲惨身世,就连她的出生年份,也由记者根据她说“我属牛”而推断出为1925年。
“我养父叫苏占奎,会打板子说书,养母就摆个大碗茶摊子,在老坟岗搭了个戏棚谋生。”苏兰芳回忆,养父母先后收养了小名叫金兰的她和小名叫金花的苏兰芬,对她俩都很好。
当时,名震河南的豫剧须生表演艺术家周海水喜欢到她家的茶棚里喝茶听书,这样就跟他们一家人熟悉了。10岁那年,金兰和金花一起拜周海水为师,成为周海水第一代女弟子,也是“十八兰”中最早的,也由此改名苏兰芳、苏兰芬。
在收兰芬、兰芳姐妹的同时,周海水还收了女弟子汤兰香,姐妹三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奠定了“豫剧十八兰”的地位和基础。
“我们三姐妹学戏不怕吃苦,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喊嗓子、练功、背本、哼唱腔,一直到天黑。”苏兰芳回忆,由于师傅管教有方,加上姐妹们刻苦演练,她们进步很快,一年以后就能排简单的戏了。汤兰香演正旦,兰芬饰小旦,兰芳扮小生,先是排《刘秀讨饭》、《跳花园》等简单的戏,后来也会排《姚刚征南》、《破洪州》、《破天门》等大戏。那个时候,常香玉也跟班学戏,算是苏兰芳的同门师妹。
1935年,周海水率领全班人马东进开封,将高亢悲凉的豫西调带到以祥符调为主的开封地区。在开封,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和常香玉同台演出,由于当时唱戏的女演员很少,引起很大轰动,此时,豫剧豫西调和祥符调两大主要流派开始互相融合,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豫西以外立脚的局面。
苏兰芳回忆说:“在开封,除正常演出外每周有一次的义务演出,比如大家熟悉的祥符调名家陈素真老师,我们就在一起演出相互学习,我们学陈素贞,学那些由樊粹庭整理改编的《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三拂袖》、《义烈风》、《女贞花》、《柳绿云》、《克敌荣归》,八本戏俺都会,后来就‘混’开了。”1936年底,周海水又率众弟子西征长安,演出一年,再次造成轰动。
今年86岁的省艺术研究院的退休研究员王艺生回忆说,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密县看过苏兰芳姐妹的戏,当时演的是《桃花庵》,她们的唱腔在当时很先进,深受群众欢迎。冯纪汉在其《豫剧源流初探》一书中,将苏兰芳和常香玉、汤兰香、苏兰芬并称为豫西调的后起之秀——苏兰芳这朵芳香四溢的幽兰,此时刚刚初绽她的美丽和芬芳,已引得无数戏迷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