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危房
30个小时 秦超平仅仅吃了两顿饭
秦超平找到一辆社会救灾车辆,和队友很快成为搬运物资的志愿者。
4月22日下午,秦超平和队友们来到芦山老城区。他们在地震现场看到,这里仅县医院的帐篷里有电,其他地区一片漆黑。这里的孩子急缺奶瓶、奶粉、尿不湿等生活用品。还没有大批物资到达芦山县,但群众的情绪比较稳定。
4月23日,芦山飘起了雨。秦超平和他的队友再次上路,寻找需要救济的村民。
一路上,他们随处可见,站在路边的学生,举着牌子感谢他们。
23日14:07分,午饭。这是秦超平和队友来到震区后,30个小时里吃的第二顿饭。
他在微博中写道:“这里的群众,住在四面有风漏雨的帐篷里,见我们就问吃饭没,吃点东西吧,喝点水吧,有开水。我们来赈灾,村民却反问我们吃了没。最后,我们拿出自己包里的泡面,找老乡要了点开水,就着司机师傅带的饼吃开了。”
深夜,他在微博中记录下心情:“去震中带了两瓶水,今天回来了还剩一瓶,没喝那边的物资水。”
23:47分,他又写道:“现在躺在床上,想想昨天的这个时候还躺在花坛边上,半夜余震N次……有床真爽啊!”
秦超平告诉记者,他不喜欢听到“灾民”这两个字,震区的群众是坚强的,能自食其力。他说,称呼为老乡或同胞不是更亲切?
偏僻乡村难见救援 物资分配出现盲点
在龙门乡红星一组,一个偏僻的小村落,120户的人口。这里物资奇缺。
秦超平和队友来到一户家中,男人们好像都不在家,82岁的老人和儿媳妇、孙子孙女在自建的窝棚下避雨,竹席搭建成的窝棚四处漏风。秦超平看到她们的衣服是湿的。
询问中得知,由于偏僻,救援物资没能到达红星一组。女子告诉秦超平,她们最缺的是帐篷。秦超平详细记下了村民们的地址,临行前,他告诉老乡一定把信息带到县里。
回来后,秦超平在微博中写下:“距离芦山不到10公里的红星一组的村民一户只有几瓶水,而且没帐篷,现在雨大雷打,他们好几户只能住在一顶四面透风的帐篷里,还有80多岁的老人和10个月大的孩子。今天我去送奶粉的时候,孩子还发着低烧。”
一天后,记者在秦超平的微博中又看到,他再次去了急缺物资的红星村,并和志愿者在那里建立了民间安置点。
显然,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