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魂》作者朱夏炎
《中国村魂》作者王钢
朱夏炎、王钢采写的长篇通讯《中国村魂》今日在河南日报全文刊发,全省各大媒体同时转发,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在这篇雄文发表之际,大河网记者有幸对《中国村魂》的两位作者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河网记者:史来贺去世10年后再度报道,意义何在?
《中国村魂》作者:当了整整50年村支书的史来贺,上世纪50年代已经出名,是一个老模范、老典型,名字可以不加任何前缀,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不知道的人很少。他从只有一千多口人的刘庄,走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讲台,向全国8亿农民宣读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倡议书。而且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成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史来贺去世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再度肯定了史来贺这个优秀典型。为了配合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的前夕,河南日报以3版半的篇幅,隆重推出2万余字的长篇通讯《中国村魂》,全省新闻媒体同日全文推出,形成一股追忆和学习史来贺的热潮。这是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的生动教材。经过10年大浪淘沙,我们对史来贺这个典型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更加感到,他不愧为人民的好支书、共产党员的楷模、基层干部的榜样、新时代农民的先驱、中国乡村的灵魂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榜样、行为示范。
而且,《中国村魂》也把一个恒久的命题推到了读者面前:一个人,一个党员,一个党员干部,当离开人间褪去所有浮华之后,他被人们遗忘了吗?他被历史湮灭了吗?他为后世留下了什么?人生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史来贺给我们了一个最好的答案,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大河网记者:史来贺这个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村魂》作者:史来贺与全国所有的村支书,很一样,又很不一样。他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原点上的无限坚持,是在一个原点上的极限飞跃,所以,他拥有了高蹈独步的博大空间。
《中国村魂》共4部分,概括了史来贺思想、情感、业绩、性格的多个侧面。简而言之,第一部分“忠魂”体现了他的人民观,第二部分“风骨”体现了他的道路自信,第三部分“梦想”体现了他的发展观,第四部分“光芒”体现了他的精神遗产。总之,他忠实地践行党的宗旨,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生得以善始善终。
他不仅是刘庄村魂,也是中国村魂;不仅是村魂,也是民族魂。
大河网记者:采写《中国村魂》有什么感受?
《中国村魂》作者:这是一次艰难的采写,时代穿越、镜头推拉、思维跳跃结构拼接、主题提炼,其中注重几点:
一、巨大深邃的时空感:时间上是史来贺一生73年加上他去世后的10年,空间上是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国家。而且,属于史来贺的时空又延伸到“后史来贺时代”,这是一种跨世纪、跨生死的涵盖。
二、脉络准确的时代性:旧社会、解放时、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史来贺”时代,作者要随史来贺穿越大约六七个年代。每个年代的特征和氛围,既有延续,又不混淆错位,要写哪个时代像哪个时代,这也是挑战。
三、鲜活还原的真实感:对史来贺这个典型,在县、市、省、全国都有研究者,时间已延续半个世纪。这中国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对史来贺,看到了骨子里,却看不清脸。所以,长篇通讯不能写成教科书,而要具象、感性地还原一个清晰、生动、博大、深刻的史来贺。
四、对应当今的震撼力:报道要达到的效果,是使老人对史来贺感到重逢的亲切,使青年对史来贺感到初见的亲近。特别是给青年以启示,怎么干事、干大事,如何善始、而且善终,其中也包括理想、目标、气魄、胆识、毅力等等。相信年轻人看了也会感到鼓舞和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