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为了解和发现我市广大女性素质整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党委、政府及各级妇联开展有针对性的女性素质提升和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促进广大妇女素质提升和发展进步,郑州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关于女性素质及教育培训情况的调研。
一、调研情况概述
(一)调研范围及对象。本次调研在全市12个县(市)区和4个开发区开展,调研对象主要是我市已婚女性。
(二)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由市妇联设计调查问卷,各县(市)区、开发区协助向调研对象发放,调研对象填写后收回。同时,市妇联在全市选取了新密来集镇马武寨社区、新郑市龙湖镇村泰山新村社区、新密市来集镇郭岗村、中原区伏牛南社区、二七区建中街街道陇海铁道家园社区、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等6个样本点,直接发放问卷,调研对象填写后直接受收回。为了保证调研真实性,确保调研质量,本次调研各县(市)区、开发区基本上是组织调研对象集中填写问卷。
(三)问卷类型及发放数量。针对城镇和农村妇女的不同情况,市妇联分别设计了城镇类问卷、农村类问卷,分别由城镇和农村女性填写。同时,根据近年来我市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女性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还专门设计了新型城镇化女性专项问卷,选择我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密来集镇马武寨社区、新郑市龙湖镇村泰山新村社区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对新型社区的女性素质情况和培训需求进行了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其中新型城镇化专项问卷100份;农村类调查问卷470份,其中6县、市各70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50份;城镇类问卷930份,其中市内6区各100份,6县、市各30份,郑东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各50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收回情况分析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500份,有效150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100%。从调研对象年龄情况看,城镇类问卷中,调研对象年龄在21岁至50岁之间的占88.29%,其中31岁至50岁之间的占52.20%;农村类问卷中调研对象年龄在21岁至50岁之间的占84.67%,其中31岁至50岁之间的占69.33%;新型城镇化类问卷中,调研对象年龄在21岁至50岁之间的占70.34%,其中31岁至50岁之间的占54.24%。从调研对象的职业或身份看,城镇类问卷中,调研对象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占48.78%,是企业工作人员的占27.32%,是个体、经商人员的占15.61%,是全职家庭主妇的占6.34%;农村类问卷中,调研对象务农的占57.33%,是企业工作人员的占25.33%,是个体、经商人员的占8.67%,是全职家庭主妇的占8.0%。整体来看,本次调研填写问卷的以30到50岁的女性为主体,职业涵盖不同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在问题回答、诉求反映方面具有客观真实性,可信度较高。
(二)调研反映我市女性素质整体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女性素质提升和教育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我市女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我市女性素质还存在一些同经济社会发展、同现代社会都市生活、同新型城镇化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学习意识不强。农村类问卷中,调研对象是高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67%,城镇女性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高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到了24.88%。对于“您平时有阅读(含读书、看报刊杂志)的习惯吗”的问题,53.33%的农村女性选择了“偶尔读一些”,更有21.33%的农村女性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城镇妇女中经常阅读的也只占到了37.5%。农村女性每周阅读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占75.33%,平均每年读书在5本以下的占73.33%,65.33%的农村妇女家庭没有订阅任何报刊。城镇情况也不容乐观,城镇女性每周阅读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占63.37%,平均每年读书在5本以下的占58.05%,38.05%的城镇妇女家庭没有订阅任何报刊。在“您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的多选题中,只有39.51%的城镇女性选择了“阅读”,居该题所有选项最后一位,在农村类问卷中,选择“阅读”的农村女更是仅占21.33%。从调研反映情况来看,我市已婚妇女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当今社会,自学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从调研情况开看,我市女性日常阅读量明显偏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这进一步导致了自身素质难以有效提升。反映到农村女性进城务工问题上,调研显示,52%的农村女性在进城务工遭遇过歧视,当问及“你觉得在务工中遭遇歧视的原因是什么”时,57.33%女性认为是“受教育程度低”或者“缺乏技能”。
2.家庭亲子教育能力不足。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调研中,大多数被调研女性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于“您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谁的影响最大”的问题,城镇类问卷中选择“母亲”的占62.93%,农村类问卷中选择“母亲”的占54%。然而,当问及是否了解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的知识时,42.67%的农村女性选择“仅知道一些”,42%的农村女性选择“知道很少”或者“基本不知道”,64.39%的城镇女性选择“仅知道一些”,22.44%的城镇女性选择“知道很少”或者“基本不知道”; 当问及是否会强迫孩子做大人认为正确的事时,61.33%的农村女性选择“会”,其中16.67%的人选择“经常会”,80.0%的城镇女性选择“会”,其中21.46%的人选择“经常会”。从调研反映情况看,我市很多已婚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对家庭亲子教育知识掌握明显不够,在日常亲子教育中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不科学行为。这从对亲子教育知识的需求中可见一斑,在一道“您最想通过教育培训获得到的知识是什么”的多选题中,64.88%的城镇女性、52%的农村女性选择了“家庭与亲子教育知识”,在两类问卷中都居该题所有选项第一位。
3.现代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对网络等现代资讯方式的有效使用和通过其摄取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而在这方面,我市很多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适应能力有所欠缺。调研显示,28%的农村女性从不上网,50%的农村女性偶尔会上网,对网络的使用明显不足。在问及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日常新闻时,大多数的城镇和农村女性还是选择了“电视”。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公民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公民意识和行为。这一点,我市很多女性还稍显不足。调研显示,当被问及过马路时是否会闯红灯时,只有37.07%的城镇女性选择“从来不会”,大部分城镇女性选择“经常闯”或者“有事时会闯”;当被问及参加日常公益活动的情况时,只有14.15%的城镇女性选择“经常会”,农村的比例只有8.67%。
4.对新型城镇化过程适应能力不足。近年来,作为我市“三大主体工作”,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成效巨大。从调研来看,大部分女性对新型城镇化是欢迎和期待的。在针对已经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区开展的新型城镇化专项调研中,86.67%的女性表示新型城镇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很欢迎”;在农村类问卷中,60.67%的女性感觉新型城镇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很欢迎”。但是,调研发现,在对新型城镇化普遍欢迎和期待的同时,很多女性对新型城镇化过程适应能力不足,对这一过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表现出失落、迷茫、焦虑等不适应心理。在新型城镇化专项调研中,当被问及“住进新型社区后,您有过哪些不适应(多选题)”,37.29%的新型社区女性表示“生活方式转变太大”,12.71%的女性表示“工作难找,心里着急”;当被问及“从内心来说,您想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吗”,仍有11.86%的新型社区女性表示“不想,感觉不适应”,而在农村类问卷中,同样的问题,选择“想,很期待”的农村女性只有56.67%。
新型城镇化以其给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十分显著的提升,赢得了绝大部分农村妇女的欢迎和期待,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变为了居民甚至市民,在提高生活质量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在这过程中,很多农村女性由于个人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在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之后,难以适应这一转变,她们很多人很难在附近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她们很多成了专职家庭主妇,出现了变相的“失业“现象”。在新型城镇化专项调研中,50%的女性反映自己除了务农就在家做专职家庭主妇。这又会对她们的收入、家庭地位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产生很多附加效应。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失落、迷茫、焦虑等不适应心理。
同时,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就业创业技能导致的对新型城镇化的适应能力不足,还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女性对自身的就业期待上。新型城镇化专项调研显示,住进新型社区的女性对自身的就业期望普遍不高,只有26.27%的农村社区女性希望自己能到工厂做工人,而高达73.73%的农村社区女性只是希望找到清洁工、简单的家政服务、门卫等工作。
(三)调研反映我市女性教育培训情况分析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对妇女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女性教育培训无论是在培训范围还是投入力度上,都有了很到提升。但是,这项工作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广大女性的自身期盼,存在很大差距。从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量整体偏少。虽然近几年各类培训不断增多,但是与我市庞大的女性基数相比,教育培训仍然显得总量不足,具体到每一个女性,能够享受到的教育培训资源就更少了。调研显示,27.33%的农村女性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参加各类培训不到一次,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参加各类培训3次以上的农村女性只有15.33%,城镇也不容乐观,25.37%的城镇女性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参加各类培训不到一次,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参加各类培训3次以上的城镇女性只有25.34%;53.33%的农村女性反映过去一年参加的各类培训合计时间在2天以下,城镇的比例也高达30.73%。与培训量总体偏少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我是女性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强烈,调研显示,36.67%的农村女性认为自己接受的培训太少或几乎没有,在城镇女性中有这种感觉的占34.63%,而认为自己接受培训量较多的农村女性仅有14.67%,城镇女性更是仅有6.83%。可见,目前的教育培训总量远远没有达到全市女性需求的水平,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培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目前,我市的女性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一般是各部门在开展职责范围内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将女性顺带纳入培训对象。这种不以性别为区分的教育培训,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女性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上缺乏系统性,缺少整体规划,表现为零散、不系统、不连贯,效果不理想。调研显示,农村女性对目前的教育培训满意率只有32.66%,城镇女性对目前的教育培训满意率只有19.51%,同时,很多部门在开展培训时是从本部门工作出发,设置培训项目,确定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时间,选择培训地点,却忽视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女性的工作性质、作息特点,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城镇、农村女性的差异,造成现有培训的整体设置不科学,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缺少选择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在培训的时间设置上,高达69.27%的城镇女性认为培训时间缺少选择性,常常造成工学矛盾;在培训地点上,目前的培训一般是依托县市党校或其他培训场地开展,而调研显示,60.98%的城镇女性最希望的教育培训地点是本单位或本社区,57.33%的农村女性最希望的教育培训地点是本村或本社区,新型城镇化专项问卷中希望培训地在本社区的比例更是高达83.05%。
3.培训未能切合女性实际需要。目前,除妇联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外,其他如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开展的培训,主要是生产技能性的培训,这对于提升广大女性的创业就业技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女性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通过教育培训学到的知识内容也在逐渐变化,除了依旧需要就业创业技能外,她们对家庭亲子教育、养生、心理健康等知识需求在逐渐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对技能的需求。例如,当问到“您最想通过教育培训类得到的知识是什么(多选题)”,城镇女性选择最多的前四种分别是家庭与亲子教育知识、 养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职业技能知识,农村女性选择最多的前四种分别是家庭与亲子教育知识、职业技能知识、养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她们的需求变化,目前的培训还未能真正认识到并有所应对。例如,上文说到的新型社区女性在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心理焦虑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压力疏导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部分针对她们的培训中都缺少这方面的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女性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女性人口约占郑州市总人口的一半,女性是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妇女的素质问题不只是女性自身的问题,而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全局问题。女性自身素质的提升,关涉广大妇女的发展,关涉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稳定和谐,更关涉社会的进步。妇女整体素质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广大妇女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会带来家庭不和谐、社会不稳定甚至女性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更会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妇女作用的全面发挥,进而影响到郑州都市区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女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她们对新型城镇化是热切期待的,如果能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激发她们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情,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从调研来看,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和教育培训的不到位,很多女性在全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成了被动接受者、消极观望者,有的甚至由于难以应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化,产生了焦虑、迷茫乃至抵触的情绪。
因此,针对我市妇女整体素质的现状和目前女性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中全市女性对教育培训的新需求,切实加强女性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加强对女性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女性素质提升和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切实改变目前女性教育培训不系统的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培训量,由市政府每年按照全市女性人口数量拨付年度女性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由小组统一开展有计划地专门女性教育培训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针对市妇联专门从事妇女工作、熟悉女性需求的特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十一届妇联领导班子谈话时“把党和政府所急、广大妇女所需、妇联组织所能的事情更多交给妇联组织去办”的指示要求,可将具体培训工作交由市妇联和各级妇联组织承办,由妇联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小组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增强培训的科学性。要在教育培训形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城镇、农村女性的不同生产生活特点和对培训的要求,全面增强女性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在培训形式上,对农村和新型社区女性注重开展一些短期的实用性培训,注意每期培训时间不要太长,同时增加培训次数,注意培训内容的前后连贯承接。在培训地点选择上,要注意发挥基层村(社区)各类组织包括妇联组织的优势,将地点更多的选在村(社区)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妇女之家等场所。在时间安排上,对农村和社区女性的培训,要注意更多的安排在白天业余时间或晚上进行,对城镇女性的培训尽量安排在周末进行。
(三)不断切合广大女性的实际需求。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开展女性培训,同时切实尊重广大女性的主体地位,注意结合广大女性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不断提升培训的实际效果。在培训内容设置上,要在搞好传统的技能培训的同时,注意增加家庭和亲子教育、养生健康、心理健康、文化艺术等知识内容,不断丰富培训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