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注册登录

【文字】我的乡愁

2015-02-03 14:46:39来源:大河网
字号  

   我们这些住在高楼大厦或是远离故土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东西那就是乡愁。乡愁是什么?

  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如果问我的乡愁是什么?头脑中马上就会像过电影一样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镜头。

  乡愁里总是有母亲的身影,想到母亲耳畔似乎又响起了“叭嗒叭嗒”的风箱声。从早到晚一天的三顿饭母亲就坐在烟薰火燎得黑黢黢的灶房里,拉着风箱烧火做饭。晨曦中母亲灶间的一缕青烟升腾到草房的房顶,在和草房上的水汽混合后盘成一团久久地在那里停留,然后再和其他母亲灶间升腾的炊烟汇合,就形成了一个村的炊烟,氤氲而迷离。

  鸟儿被这温暖的带着草木灰馨香味道的炊烟所唤醒,抖抖翅膀飞上枝头或是房脊,放开喉咙开始唱歌。东方天际的鱼肚白正渐渐泛上红晕,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是草尖上颤动。在远处会看到炊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和空气中的湿气混合,形成乳白色的晨雾。熬玉米粥的香味随着袅袅的饮烟从一座座农舍里飘散出来,饿了的狗被这香喷喷的气味诱惑了,发出阵阵的狂吠声。于是鸡呜狗叫牛哞声响彻一村,生机勃勃的乡村风俗画徐徐展开了。

  乡愁里也有父亲的身影。父亲总是那么威严,动不动用巴掌和儿女们说话。父亲当过生产队长,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披衣出门,不一会儿就会传来“当当”的敲钟声。我最不愿听这钟声,因为钟声之后我就会被父亲轰出热被窝,赶到地里耧豆叶、馏花生、馏红薯。暮秋的早晨,冷嗖嗖的,我可不想流着鼻涕下地干活。

  钟曾是大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出工、开会、抢险、救火、救人等等都靠它发出号令。

    乡愁是老屋、古树、坑塘、水井。

  我在老家那会儿,村里基本上没建过新房,都是上辈子人留下的老屋,这些老屋多是土墙青瓦,瓦垄间都长着瓦松。各家院子里的摆设没有太大差别,无非是石缸、石臼、牛槽之类,不大的院中会有一两棵石榴或是枣树、梨树、杏树等。有拴着的山羊,跑来跑去的鸡和在门楼底下睡觉的大黄狗。这就是一家人安居乐业的地方,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屁护所。无论在外边受了多少苦、多少累、多少委屈,进了家门就感到舒缓了、安全了。

  每个村里都有一两个坑塘吧,一个村子的雨水都会汇聚到坑塘里,平时牲畜饮水、洗衣沤麻全在这里,孩子们也喜欢到坑边玩,大人们看见是要喝斥的,担心掉到水里有危险。我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夏天的夜里,坑塘会蛙鸣一片,给寂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生机。

  槐树、皂角树、柿树多是我们这里村庄的古树。村头的两棵老柿树比肩而立,就像同甘共苦的俩兄弟,它们枝繁叶茂,树荫蔽日,三个人也抱不住,树身凸凹不平、根部隆起,围着树身形成大疙瘩。大集体时下地回来的人都会在老柿树的树荫下歇歇脚再回家。夏天,古树下经常聚一些饱经风霜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们谈天说地,下棋摆山,古树和老人构成一幅宁静的画。

  每天清晨是井台上最热闹的时候,叮铃哐啷的水桶碰撞声、吱吱吜吜的摇辘轳声、叽里呱啦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组合成一曲优美动听的乡村交响曲。井台边一棵皂角树,树上的皂角是妇女们洗衣洗头的天然洗涤用品,从树上够几个下来用捧锺砸碎就可以用。不时有赤条条的孩子拿着竹筒做的水枪从洗衣盆里吸了水,趁人不备会呲你一身,引来大人的笑骂声。井台从早到晚都不寂寞,这里既是“饭市”又是妇女们洗衣的地方,吃饭的时候,大家左手端着海碗,右手攥着馍,抓馍的指缝里夹着筷子,不约而同地来到井台,有人一屁股坐在井台的石板上,有人则圪蹴着,边吃饭边说话。吃饭洗衣间,上至国家大事,下到鸡子叨人,一村的大小事在井台就知晓了。这里是新闻的发布场所,是伦理道德的评判场所。

  乡愁是打麦场、牛屋、磨坊。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在村头,是由耕地碾压出来的平平展展、瓷瓷实实的一块场地。麦收时是最热闹的场所,人欢马叫,通宵达旦都是人和牲畜忙碌的身影。秋收时还在这里打豆子、打谷子。场地闲下来的时候就只剩下麦桔垛和石磙在那里坚守了。寒冷的冬天,麦秸垛成了麻雀们的家。空旷的场地是儿童们推桶箍、甩皮牛儿的好地方。夏天的夜晚村里没有一丝风,许多人就掂一张苇席到场里睡。一边是妇女,一边是男人。还没有睡意的小孩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蹦跳着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还有累了的孩子,在奶奶的怀里边数着星星边听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牛屋就在打麦场的旁边,三间草房里养看四犋牛,一犋是两头,共同拉一张犁、一盘耙,喂草料时也在一个槽上。夏天的暑假里天天给牛割草,去牛屋的次数最多。冬天的牛屋最温喛。垫牛圈用的麦糠和牛粪在一起发酵后会产生许多热量,加上牛屋中间总是用树根树枝笼着一堆火,人们没有地方取暖,雨雪天或是晚饭后就到牛屋里谈天说地。牛屋还是“瞎话场”,关公、岳飞、朱元璋的故事等等,最初我就是从牛屋里听来的。没人说牛屋里气味难闻,人们围着火堆谈论着收成,谈论着前三皇后五帝,直到月沉天昏还不愿离去。

  磨坊离牛屋不远,里边有一盘石磨,有一盘石碾,一头黑毛驴被蒙上了眼睛,不是拉磨就是拉碾,天天不闲,不紧不慢地走着属于自已的轨迹。

  乡愁是那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小河从村南流到村西,就像缠在村庄上的绿色飘带。河水淙淙知道时代在发展,年轻人喜欢住小洋楼。过去累死人的收麦打麦季,大型收割机轰隆隆一过,一个晌午就可宣告麦收结束。可是哪里还能安放我的乡,鱼虾跳跃。河沟里长满洋槐、柳树。洗澡、割草、放羊,小河就是见证者。

  如今父母驾鹤西去,村上的老屋多被砖混结构的平房代替,坑塘早已被填建屋,古树没了踪影,小河也几乎干涸。别说麦秸垛,就算偶遇一个石磙,也是稀罕物。我知道时代在发展,年轻人喜欢住小洋楼。过去累死人的收麦打麦季,大型收割机轰隆隆一过,一个晌午就可宣告麦收结束。可是哪里还能安放我的乡愁?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