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这首咏春《元日》诗中“新桃旧符”就是贴春联。在春节来临之际,张贴春联已是我国人民欢庆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每年阴历除夕,城乡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撰写春联,张贴于门框、墙壁或楹柱上,为节日增色添庆,也表达了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代变迁,春联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春联的变化和内容的不同也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每年春节,都要贴春联,在农村,识字有文化的人家不多。在我们村里,哥哥从小就练习毛笔字,学写春联。因此,每当春节,我们家里总是挤满了好多让哥哥写春联的人。我将我们村家家户户不同年代贴的几幅春联抄录如下,或许可看出我们农村发生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用朴素的语言编写成春联,表达对党对毛主席的爱戴,对新社会制度的拥护。当时最为普遍的春联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感谢共产党”。实现公社化后,许多人家贴出了“千家万户,同声高唱人民公社好,一日千里,全面跃进举世奇迹多”、“走社会主义道路,奔共产主义前程”等之类的春联。
六十年代初期,“生产致富,劳动发家”“勤俭节约、人寿年丰”的内容较多。“文革”时期,政治命题成为主题。当时最时髦的政治口号式的对联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甚至把毛主席的语录随便抽出两句,就成了一副对联。诸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倡导“上山下乡”运动后,这些“新农民”自编自写的春联是“扎根农村闹革命,立足田野炼红心”。“时刻不放松革命警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学大庆人艰苦奋斗,走大寨路自力更生”。此时,反映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对联也出现了,诸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七十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七十年代早期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文革”接近尾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类的政治口号式的春联仍为主体。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后,一度曾出现“万众一心拥护华主席,八亿神州歌颂共产党”等春联。
八十年代是大变革的年代,改革开放一天天富起来的老百姓思想也活跃起来,农村、农民的生活变化,春联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譬如,春联:“责任种田,五谷丰登,银行存款增十倍;包干分配,百业兴旺,仓里储粮翻两番”,讲述的是当时最具现实意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联的内容也焕然一新。新春佳节,大家纷纷贴出如 “国泰民安,全靠改革方针正确;年丰物埠,皆因富民政策英明”。也有的农民换上了“过年储粮千余斤,压岁存款上万元”的春联。这是农民进入小康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以后,春联的内容变化就更大了,而且还增加了许多市场化的味道,服务行业、商业、教育等各个行业都把各自的内容和希望写在了春联上,人们的愿望和祝福通过春联走向千家万户。出现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财星高照生意兴,贵客常临利路通;心想事成财源进,家和运转福自来”等春联,折射出人们求富心切。
跨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春联的内容不再传统,火红的春联里传递着喜讯,讲述着老百姓的故事。“科技兴农迎春色,勤劳致富奔小康。”“发彩信点新歌,邀来众人聚诗友;贺年华敲电脑,迎接新岁盼祥和。” “春联贴出新世纪,红灯挂来好年头。”有的地方大蒜、辣椒畅销,当地种植户感慨地创作了一副对联:“大蒜畅销高奏农村经济曲,辣椒上网再创农民富裕路。”
春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它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民生的变化。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春联也将注入新的内容获得新的生命力。如今,春联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不仅成为祖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而且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