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注册登录

【文字】想一种方式回家

2015-02-10 11:43:02来源:大河网
字号  

  回家,是大多数在外人的最基本梦想。如何回家,肯定也让很多人纠结,回想自己回家方式的变迁,也感慨良多。

  15岁上高中,来回全靠走路,虽然离家不到3公里,但有时也不想走。可是大山里的同学要走一二十公里,从来没体验过他们的艰难,印象里也只是听说。

  上大学在黄河北岸的焦作,现在从黄河南岸的家开车过去只需要50分钟。而在八十年代初,去学要乘火车到洛阳,再转火车到焦作,没有半天时间是不可能的。记得奶奶1982年去世,家里拍了电报催我回家,等我收到电报,买好车票,再乘火车回到家中,已经过去了一天多。到家后,家里已按习俗将奶奶入馆待葬,因为已经订上棺盖,最后我也没有看到奶奶的遗容,成为我的终生遗憾。现在回想起来,只是相距六七十公里,因为隔着黄河,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显得竟是那么遥远、那么无奈。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离家一百多公里的一个矿务局工作。每次回家,因为时间不定,所以很少坐火车,都是转几次长途汽车。最晚的一次,在国道上下车后,步行十公里,晚上十点多才到家里。

  八十年代后期,我和妻子结婚时,父亲通过关系给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在村里已是比较超前。我陪妻子回娘家时一人骑一辆自行车,也是无比惬意。

  儿子出生后不久,我就调回县城,骑自行车接送儿子是工作之余的重要事项,为了骑行方便,专门让人焊接了自行车座,装在横梁上。印象最深的是骑着自行车回老家,儿子坐着小座、爬在车把上睡了二三十公里,让今天的我和他都难以想象。

  九十年代,我曾下乡参加社教(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从大山里的农村到能坐车的国道,有4公里,那时候还没注重走路锻炼。每次回家,总想着怎么趁车。而趁的最多的就是往水泥厂拉青石的拖拉机,因为载重量大,所以都不用手扶拖拉机,全是所谓的四轮拖拉机,即前面是四轮机头,后边是拖斗。我和几个队员趁车都是坐在机头的车轮护板上。今天想起来,那样既危险,又没身份,可在当时,每次回家能在短时间内等到既没坐人又愿意拉你的拖拉机,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我和弟弟都已有了私家车,遇到周末,拉上父母,到老家转一圈已成家常便饭。每年陪父母自驾车出去旅游一次也不觉难。我的儿子在外地工作,侄子在杭州上学,他们每次回家好像感觉并不太难,坐火车不行,也不商量,买张飞机票就回来了。比过去想象的共产主义还要幸福。

  父亲说,今天的生活隔过去真是不敢想象。

  其实,这都是祖国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感到知足、幸福的同时,更要为祖国祝福。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