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注册登录

【文字】年的记忆碎片

2015-02-25 11:37:58来源:大河网
字号  

  腊八粥

  迎接新年的第一朵雪花凌空绽放,红妆素裹的祈望就写满人们惊喜的眼神。

  如果把过年比作一幕长剧的话,那么腊八就是它精彩的序曲。可以说,过年,是从腊八开始的,腊八是新年的门槛。一过腊八,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在农村,过腊八,也就是吃上一顿腊八饭,但那顿饭却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节日的由来,据说是缘于一户好吃懒做的人家,坐吃山空,待到腊八那天,再也没有可供做饭的粮食了,就把缸里搓出来的一点点面,袋子里抖出来的几粒米,罐子里抠出的几颗豆和在一起做了最后一顿饭。过这个节日,有教育人们要勤劳,要勤俭持家之意,后又意喻为来年的五谷丰登。不管怎么说,把这么些东西放在一起煮出来的饭却是真的好吃,也很好看,于是也就成了我们儿时的一种企盼。直到今天,人们过腊八,还不外乎做上一顿色香味俱佳的“腊八饭”。

  记忆里的腊八,一大早,母亲就在灶房里忙碌起来。母亲把淘好的米和绿豆、红豆之类的入锅,配上麦仁、红枣、花生、核桃仁煮一会儿,再放玉米糁,最后还要加入调和好的面水,很快,诱人的清香就在空气中丝丝缕缕飘散开来,惹得我们一个个馋涎欲滴。

  饭做好了,是不允许我们吃第一碗的。第一碗饭要用来敬天地,还要抿在院中那棵梨树的枝杈上,说是给果树喂了饭,来年的果子就结的格外多。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那时,生产条件落后,象我们所在的小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电。米是石碾辗的,面是石磨磨的,不提前置办,是跟不上过年用的。所以,早早的,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不像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过节需用的一切物品。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磨大都是驴拉的,而碾却基本上是靠人推的,我那时虽然小,但也曾跟在父亲、母亲和哥哥、姐姐的身后,推过那吱呀作响的沉重石磨。

  祭灶

  真正进入年的氛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家乡有“二十三儿,炕锅边儿”的民谣,流传很广。据说,那天晚上,灶王爷要回天庭,将一年来民间发生的一切向玉帝禀报。在这一年里,谁做了好事,而谁又做了坏事,都瞒不过灶王爷的眼睛。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祭灶,并供奉上炕得焦香的火烧儿,也就是民谣里说的“锅边儿”,做为灶王爷来回天庭路上的干粮。同时,还要在灶王爷的神像旁写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子,祈求灶王爷保佑,期待灶王爷带回上天的恩赐。于是,也就有了二十三家家户户炕火烧儿的习俗。只是到了今天,自己在家炕火烧儿的已不多,按传统风俗“祭灶”的也已不多,流传的,只是一种风俗,红火的,是大街小巷的“火烧儿店”,早早的,门前便排起了长队。

  据说到了第二天,听完灶王爷的汇报,玉帝会派天兵到人间“视察”,为迎接天兵的视察,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将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二十四,扫房子”也成了延续至今的习俗,代代相传。除了灶王爷的传说之外,另一种说法是“腊月扫尘能扫来福气”,也有打扫卫生,驱除疫病的含义。

  杀年猪

  在农村,一过二十三,就不时能听到杀猪时猪的嚎叫声,从村东到村西。

  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不管养的多少,但都要留一头过年用。养猪虽然很普遍,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只有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才舍得花钱到集市上买几斤肉解解馋。

  但过年是个例外,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童谣中“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杀猪、杀鸡一般在腊月二十六七进行,这也就有了“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小鸡”的说法,当然,在那个时候,一般人家都是要提前去做这一切工作的。

  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年底猪也肥了,加上过年,便将猪杀掉,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杀年猪时,一户杀猪,全村人赶来围观,很热闹,充满着节前的欢乐。谁家要是不杀年猪,会被人看作是“家里急”(生活困难的意思)的,也是会被人耻笑的。如果谁家的儿子说媳妇,对方一打听,过年连年猪都没杀,这门亲事十有八九要泡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炫耀、显摆的成分,是家庭实力的一种体现。

  猪杀完了,就该忙活了,煮肉,过油,蒸馍,炸丸子,剁饺子馅……等到火红的对子贴上门楣,一个新年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贴对子

  “二十八,帖花花。”所谓“贴花花”,一是贴年画,二就是贴对子。

  不知是否从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开始,从古至今,都有过年贴对子的习俗。

  对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买来红纸请人写,另一种就是直接买现成的。在农村,一过腊八,集市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那一夜间冒出的的一个个的年画摊儿就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摆摊儿的,一般都很简洁,在临街的墙上钉上几个钉子,扯几根细绳,串起夹子把一幅幅年画和对子一夹,再摆上两根凳子,铺上几块木板,便成了赶集人瞩目的热点。有的更干脆,竹床一摆,钢丝床一伸,一沓一沓的年画、对子往上一放,一个摊位即告完成。至于那些能掂起笔来挥毫泼墨的书法艺人,在街头支张桌子,备上笔墨、红纸,现写现卖,潇洒的很,早晚身边都围着成堆的人。

  虽然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但那红红的对子至今不变,仍然是春节消费市场最大的一种。

  是啊,当喜庆的鞭炮响起,当红红的对子贴上门口,美好的愿望写在眼前,一年的幸福愉悦便在刹那间尽显其中了。

  年夜饭

  太阳还有老高,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一阵阵传来。我知道,喜庆的鞭炮声过后,就是除夕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的温馨画面。

  总觉得,年夜饭是先祖酿造的一坛千年美酒。每年的除夕,伴随着喜庆的鞭炮声声,亲人团聚一起,你包饺子我做菜,老人看电视,儿童放鞭炮,有人说,有人笑,想怎么吃就怎么做,爱玩到几点就到几点,既温馨又低碳,浓浓的亲情恣意释放,一家人就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吃着亲人做的年夜饭,也许比不了酒店的丰盛,但却是那么的鲜美,那么的香,那么的甜……年夜饭就像是一本浸透着墨香味的线装书,把你陶醉成了古朴的庄稼人,还原你质朴的本性。

  也许,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愈来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而过去物质生活贫乏,能吃饱穿好是奢望,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年满足一下,自然值得期待,值得盼望。但真正的年味在我们的骨子里,一如长城象征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样,“年”是印在我们心中的一张文化名片,谁也舍不得丢弃,永远也不会被遗弃。

  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承载着我们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贴春联,守年夜,放鞭炮,贺岁、拜年……涵盖了诸如和谐、亲情、友谊、互助、祈福、祥和和团圆,是浓郁亲情的酿造和展示。辛苦忙碌了一年,在这年头岁尾,一家老小欢聚一堂,亲朋故旧把酒往还,其情脉脉,其乐融融!家是亲情的标志,是情感的酿坊,有家就有了情有了爱有了温馨!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过完了年,一张新的画纸又摆放在眼前,从这个长途奔波后的小憩驿站,抑或是奋然腾飞的出发阵线起跑,让过年的好心情伴着我们迈步向前,崭新的风貌必将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