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河北太行山深处的古寨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回家的路很难。
我在省城郑州工作,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看望我年迈的父母亲。一九八三年春节,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回家,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我在路上走了两天两夜,转了三道车,到了大年初二的下午回到家里,才见到我的父母亲,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
一九八三年,我国刚改革开放不久,还没有双休日,春节只放两天假,我回家过春节还得借休两个星期天,共四天假回家过春节,我回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四天里。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二日,是甲寅年春节的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我和爱人一起,背着回家过年的年货,急急忙忙从家里,赶往郑州长途汽车站,坐上郑州开往焦作博爱的第一班长途汽车。每天只有两趟班车,上午和下午各一趟,坐早上的班车能早点到家。
早上八点多钟,汽车从郑州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出发,沿着南阳路往北直行,向黄河铁路老桥方向前进。汽车开始还很顺利,上午十点多钟,当汽车行驶到黄河南岸邙山下时,就开始堵车了。
黄河桥上堵车了,一辆北行的汽车坏在黄河桥上,把唯一的咽喉要道给堵了,南来北往的车谁也走不了。两边公路上停满了密密麻麻数不清的汽车,排成了几十公里长龙,望不到头。
当时,郑州黄河上只有一座黄河大铁桥可以通汽车,再没有第二座过黄河的公路桥了,是我国中部地区南北双方,唯一的一条黄河通道,南来北往的汽车,都要通过这座大桥,车流量很大。
郑州黄河大桥,是一百多年前欧洲荷兰人帮助修建的,是原来京广铁路黄河上的铁路老桥,也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座大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自己又修建了一座新黄河铁路桥,把老桥改作公路大桥了。
老桥南北双向是限行道,大桥很窄,是单行道,只能过一辆车,车速很慢。每一边限行半个小时,南来的车通过新乡过桥,北往的车通过郑州过桥,过黄河很不方便。
我们的车堵在中间,走也走不了,退也退不出,大家都很着急,吵吵嚷嚷,都是急着回家团聚过年的,着急的心情可想而知。着急也没有办法,只有坐在车上听天由命吧,看来除夕夜是赶不回去了,也吃不上团圆饭了。
天气很冷,车外还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有零下七八度,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车动一下。车上没有灯光,也没有电视看,大家都很失望。车上有的人在睡觉,有的人在吃自己带的东西,有的人开始说笑话想活跃一下车上的气氛,有的人把带的收音机打开,让大家听新闻听歌曲。那时没有手机,也没办法打电话和家人联系。
刚开始车上还算安静,到了晚上十二点后,车上就不安静了。有个三岁多的小男孩发烧了,哭闹不止,接着又有两个老人也病了。车上的人都很着急,有的把带的感冒药拿了出来,有的倒开水给病人喝,有的把多余的棉衣拿出来盖在病人身上,条件有限,大家力所能及的互相帮助和照顾。好不容易熬过了除夕夜,等来了春节的黎明,风雪停了,远处传来了过年的鞭炮声。
大家在车上等了一天一夜,都疲惫不堪,听到了过年的鞭炮声,看到了春节的黎明,大家又活跃起来了,在车上互相问候祝福,互相拜年。其他车上的人,也下车在雪地上走动,互相问候拜年,有的互相送吃的,以简单特殊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当地政府派来了救援队,送来了食品、开水和药品,慰问被堵在路途上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附近村民,也自发主动送来了火炉、柴火、鸡蛋、饺子和面条,村医也来巡诊给病人看病服药。看到政府和人民的关心,大家心里感觉热乎乎的,透着春天的暖意。
大家在车上又度过了寒冷的一夜,大年初二的中午十二点左右,经过一百多名交警,连续两天两夜不停的疏导,大桥终于通行了,大家欢呼起来,在车上等了五十多个小时后,终于可以走了。一辆车接一辆车,缓缓驶上了黄河桥,车速很慢,只有二十公里的时速。车队象长龙一样在黄河桥上缓慢行驶,告别了堵在黄河边的两天两夜。桥下是湍急的黄河水,翻着巨浪流向远方。
班车到焦作后,我又换乘开往古寨村的班车,初二下午四点多钟终于回到了家,见到了我年迈的父母亲,迟到的拜年,闻到了家乡的年味。我给他们讲述着迟到回家的故事,讲述着在路上被堵两天两夜的遭遇,他们会心的笑了,家里飘荡着温馨的笑声。
三十多年过去了,难忘的回家路,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让我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发展很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郑州黄河段上已经建成了八座黄河大桥,黄河天斩变通途。第一座黄河大桥,已成为历史文物。郑州到焦作的城际铁路已经建成通车,郑焦晋高速公路就路过我家村口。如今回家过年的路非常通畅方便,从郑州坐上车,两个小时左右就到家了,再也不会发生被堵黄河边两天两夜的故事了。
讲述着三十多年前发生的故事,讲述着家乡三十多年的变迁和发展,感到自豪,觉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