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注册登录

【文字】用孝善之烛点亮家乡的楷模

2015-03-11 11:14:31来源:大河网
字号  

  “娘,俺给你买个影碟机,先给你放一段《穆桂英挂帅》”,在确山县三里河乡贯山村的一个农家小屋里,一对母子正温馨地听戏看戏。

  这是确山县财政局退休干部马鸿起夫妇照顾中风母亲的一幕。

  从1978年到1996年,马鸿起夫妇尽心侍奉中风老娘,侍汤奉药、端屎端尿、穿衣服、梳头发、洗脸洗脚、剪指甲,陪母亲聊天……毫无怨言,一直坚持18年,他的老母亲得以颐养天年,84岁高寿而终。马鸿起不但对自己的亲人好,对自己的亲戚邻居、师长朋友也一样对待。寡居的堂婶也得到了马鸿起夫妇精心的照料,为方便老人起居,他特意做好便盆架,就连衣服、毛巾、袜子、梳子、指甲剪等小物件也都为老人操持得一应俱全。马鸿起上中学时的班主任去世后,他常去看望师母,还给师母送一个木洗脚盆,师母赞叹不已。马鸿起孝老敬亲的感人事迹,在家乡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马鸿起今年75岁,从小是个苦命的孩子。他8岁丧父,家庭人口多,劳力少,作为长子,他早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种地、捡粪、放牛、提水。一边干活养家、一边刻苦读书求学,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信阳师范学院。求学及参加工作期间,他以苦为乐,始终保持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养成了谦虚好学、乐善好施、行侠仗义的优良品质。他以“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光大孝善事业”为座右铭。毕业后被分配至家乡三里庄学校。教课之余,他收集整理大量孝善事迹并将这些知识融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孝善教育。马鸿起曾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救助过多名需要帮助的人。1964年3月,来县城赶集的乡下孩子耿远超突患脑炎,马鸿起闻讯赶到,主动把病人送到县医院抢救,20多天后病人痊愈。马鸿起负担了住院期间的全部费用。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耿远超就来确山看望马鸿起。还有两名是河南平舆县客商黄志明、崔德富。1972年9月,从平舆来确山拉石料的黄志明、崔德富,因食物中毒昏倒在确山县城郊大路上,马鸿起听说后找来架子车,带领四名学生急行10多里路将病人送到县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病人转危为安。待病人苏醒后,马鸿起又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钱及粮票留给了他们。如今年过六旬的黄志明、崔德富两位老人,还念念不忘马鸿起,他们常对孩子讲,“马老师是俺们的救命恩人,啥时候也不能忘啊!”

  退休后,马鸿起一心思谋如何弘扬传统孝善文化。一次去开封旅游,他看了翰林园碑后,得到启发,萌生了在家乡建孝善碑林,把积善行孝的传统美德传给后代子孙后代的念头。之后,马鸿起便和老伴一起收集孝善方面的诗词、格言、对联、书法以及家乡的孝善事迹,在家乡贯山北麓修建了“贯山孝善文化园”。10年来,马鸿起夫妇将退休金、办书法班的微薄收入全部投入建园,前后花费40余万元。为节约开支,他省吃俭用,无论三九严寒还是炎夏酷暑,二人都亲自劈山填土、造地拣砖、挑沙和灰、砌墙建园。马老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老伴患有糖尿病,二人拖着病体忍着病痛硬是将5万多块砖、几百吨水泥沙石肩挑手提弄上山。为建文化园,老两口穿破的鞋子和磨烂的衣服四麻袋。文化园一期工程于2013年5月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园区占地1300平方米,有六个展厅,180余块碑刻。内容分为由孝亲、尊师、行善、教子、忠孝践行、赞颂父母之歌六部分。文化园内外,栽种各种树木6000余株。马老白天上山干活,每天夜晚三点起床学用电脑打字,历时两年多,九易文稿,编写了文化园讲解词,自费印刷了文化园书法集,免费赠阅参观学习者。马老及他的文化园数次被新浪网、《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媒体报道,省电视台公共频道于今年8月份做了专题为“孝善传承福满门”的报道。至目前,文化园已接待省内外参观者5000余人,受教育人数达百万。文化园已成为确山县学习宣传践行孝善文化的名片,更成为欣赏艺术陶冶情操和游览观赏的风景线。看着自己亲手建成的文化园,他充满了乐观和自信,并描绘着以后进一步发展的愿景。他说自己有三个愿望:一是要继续修建一个容纳500人以上的影视播放厅。二是在厅前修建儒、释、道三圣广场,三是将进一步绿化荒山。

  不图名,不图利,用心血浇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行动践行、传承、弘扬着孝善文化,马鸿起的事迹很朴实,很平凡,但他的孝善之烛已经点亮,并远远超出他的家乡,润泽中原,感育万民,积极推动河南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道德支撑,堪称“文明河南”的楷模和精英。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