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2016年,西安市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两不愁、四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贫困地区水、电、路、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老乡们笑着迎来了“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2013年初,西安市共有贫困人口38.56万人。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3年完成36.6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让“两不愁、四保障”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同时启动实施了“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和政策兜底五大工程,铺设驻村帮扶“管道”,实施精准扶贫。按照现行标准,西安市2013年完成脱贫11.6万人,2014年完成14.96万人,2015年全面完成12万人脱贫任务。
西安老乡笑迎2016,是“精准扶贫”实施三年来,全国每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目标任务的一个缩影。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贫困人口9899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的10.2%。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都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尽管有经济下行、就业难度加大等压力,按趋势判断,2015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三年精准扶贫,让近4000万老乡笑着脱贫。
扶贫一直以来是习近平牵挂和担心的事情,也是他任总书记以来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要求做实三件事: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总书记给湖南出题:“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两年多来,湖南省从这里开始,把问题一件件解决,全力探索可复制的扶贫经验。十八洞村是个纯苗族村寨,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每人每天的购买力只有4块多,在城市里连顿早餐都不够。为了做到精准扶贫,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让互相知根知底的群众自己评贫困户,评出对象在村里张榜公布,识别出贫困户120户483人。十八洞村精准“识贫”的做法在湖南被广泛复制。从2014年1月17日起,湖南全面启动贫困对象识别工作,确定了8000个村,230万户、704万贫困人口。确定的贫困对象,都要走规定的识别程序,符合条件以后,张榜公示,层层审批,所有的贫困家庭和个人全部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家底后,组织动员63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贫困一线,按照“全覆盖、不漏户”的要求,与贫困农户“结穷亲”,扎实开展结对帮扶,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的靓丽答卷。
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十八大以来,循着习近平调研的足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习近平多次说,“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要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如何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拥抱小康,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正是牵挂着贫困地区老乡的小康,习近平像走亲戚一样走进特困户家庭四